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关于促进中国低碳交通发展的几点建议

发展低碳交通是走可持续交通体系的必由之路,这不仅保障了中国的能源安 全和低碳环境,更保障了人类代际的生存环境。促进低碳交通发展的对策“琳琅 满目、种类繁多”,概括性地可表述为“基础设施是准备,制度、技术、产业是 基础,区域交通模式是保障”.

1.实施交通基础设施低碳化供给战略

既然交通基础设施犹如人体“血管”,那么基础设施的技术等级和科学规划 就显得尤为重要。高等级高速公路比例小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低碳交通发展。加强 墓础设施科技投入,完善梯度式科技交通网络建设,有助于保障低碳交通的顺畅 性.加大用于维护基础设施的财政转移支付,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基础设施的维 护过程中,既不能“只建不护”,又要避免“收费他用”,因此建立健全交通收费 用途的监察和管理机制是发展低碳交通的良好政策补充。科学规划交通布局,构 建“客运零换乘、货运无缝衔接”的交通新格局。利用城乡一体化、区域一体化, 推进轻轨、快速公交车道等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下一步交通需求增长做好 低碳准备。

2.实施制度低碳化供给战略

如果说交通低碳化调整需要动力的话,制度无疑是转型的动力“心脏”.其 核心动力体现在由管理制度、财税政策、环境规制组成的“点、线、面”立体作 用上.首先,节点上保证低碳供给。一方面,建立多部门管理制度一体化战略, 共享交通资源,提高部门管理效率;另一方面,将碳排放和能耗等环境指标纳入 企业考核,实施低碳奖惩制度,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其次,线点上推动低碳供给。 深化燃油税改革,引导各交通线点的低碳转变。制定低碳倾向的购车税或补贴政 策,优化交通线点的碳排放车辆结构.提高低碳技术的财政投入,建立健全产学 研合作制度,推高交通线点的技术含量.最后,面线上提升低碳供给。严格执行 交通工具技术标准和环境标准,规范交通的淘汰和准入制度,从“跑”这面线上 提升低碳供给厚度。建立健全低碳燃料标准制度,制定发展可再生能源规划,从 “用’这面线上提升低碳供给质度.

3.实施交通技术低碳化供给战略

如果说制度是低碳转型的动力“心脏”,那么技术就是低碳调整的“新鲜血 液”。自我创新和国际合作是保持“新鲜血液”的两大途径.加强自主创新和国 际合作,提高低碳技术利用的深度和广度.一方面,加强低碳环保的交通运输技 术研究、示范和推广,推动清洁能源和低碳交通工具的应用,充分发挥“血液再 造”的功能。另一方面,引进先进的低碳交通技术(如快速海上运输),提高交通 运行效率,保障“血液”的新鲜度.运用信息化武装交通系统,全面提升交通管 理技术.通过建立信息化的平台,逐渐取代“血液”的污浊成分,实现交通系统 的技术低碳化供给.

4.实施产业结构调整的低碳化引导战略

如果以产业结构在交通低碳化转型中的作用做类比的话,产业就是“人体的 器官”.低碳交通与各种产业是“秤不离蛇,蛇不离秤”的关系.如果产业的“健 康度”出现问题,低碳交通发展可能会寸步难行.优化“器官”的协作能力, 能够保证人体的健康.同样,通过发展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优化交通结构, 为低碳交通发展打下基础。人体器官的另一重要功能是将分泌物或残留物排放到 血液或排除体外.产业结构优化对于低碳交通发展有着类似的作用.一方面,汽 车制造业的低碳调整,环保车型、新能源和混合动力等车辆的研发推广,增强了 “血液”的新鲜度.低碳能源产业的发展,稀释了浑浊的“血液”,并将其排除 系统外,有助于保持系统的低碳。另一方面,加强“肾脏”的排毒能力,即发展 低碳技术产业.建立健全企业、高校、政府之间的产学研机制,优化资源配置, 提高低碳技术的研发水平,净化系统的“高碳成分”.

5.实施差异化的低碳区域交通模式

如果前四点阐述的都是交通系统低碳化局部对策的话,那么低碳区域交通模 式就是发展低碳交通对策的整体体现。既然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异,那么区域的 交通系统又何尝不是呢?中国交通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区域阶段性特征,“血液”、 “器官”等健康度存在着差异。从东部的长三角、珠三角到中西部,呈现出阶梯 状特征。交通的低碳化技术无法适用于基础条件较差的区域,必须构建差异化的 低碳区域交通发展模式.根据“宜水则水、宜陆则陆”的原则,考虑经济发展阶 段,以水路、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方式为基础,相应的调整交通结构,促进 交通低碳化调整。同时,还必须注意区域协调发展的问题。即除了“养生之外, 兼顾事业”.中西部区域的首要目标是经济发展,交通发展必须为经济发展服务。 为此,在现有条件下,利用“适度超前”的交通发展规划,植入低碳化的软硬件 设施,提早为交通需求增长做好前期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