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简述低碳理念下中西部模式的建立

1.中西部模式的构建背景

中西部地区是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阶段来划分的,大致包括了17个省份. 依据交通地形发展要求,可以将中西部交通模式分为两个部分:沿着长江流域, 以湖北为枢纽,连接东部发达区域的水陆交通模式;以陕西为枢纽,连接中东部 区域的陆路交通模式.中西部低碳化交通模式的构建必须基于当地经济发展水 平,并结合当地的交通发展现状.

近年来,中西部经济增长的交通需求与交通供给之间矛盾逐渐增加.金融危 机和生态文明建设以后,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正在向中西部转移,预计转移将持 续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其中不少企业是出口导向型的大型制造企业,对交通 运输的需求量很大.在此类因素的刺激下,煤炭等能源需求量增速较快。而交通 墓础设施的紧缺,又限制了交通供给的能力,无法满足交通运输的基本需求.主 要体现在区域公路网络未能全衔接、铁路运输能力不足、水运发展不足等.

经济刺激下的交通快速发展,能源消费和碳排放量逐年递增.随着经济的持 续发展,交通发展与能源保障、低碳环境之间的矛盾将会逐渐尖锐.由于中西部 地形的限制,大部分区域高等级的高速公路没法建设,只能建设二级公路.而基 础设施的技术含量水平,直接影响着交通效率和碳排放水平.交通工具保有量的 增加,交通出行顺畅性会进一步降低,将会放大低等级基础设施对碳排放的影响。 长江作为全国最大的内河水系,水运航道的维护、治理和建设对于区域交通碳排 放和能耗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长江水系存在3级、4级、5级等数量 不等的航道,低等级航道的维护,拓宽等还在进行,水运运输的提升将是重点的 关注领域.此外,区域信息化的普及,移动网络、互联网、智能网络等都能够有 效减少居民的交通需求.目前中西部地区信息化的普及程度还不高,存在着巨大 的交通减排空间。

因此,构建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兼顾低碳环境保护的适合中西部交通发 展的模式是中西部地区交通发展过程中鱼需解决的课题。

2.中西部模式的构建目标

中西部交通模式的构建不能仅仅考虑碳减排等环境指标,还需要考虑经济发 展的现实需求.脱离经济发展来谈低碳环境是没有意义的。从经济发展水平看, 中西部属于欠发达的区域,目前中西部人均GDP还达不到东部地区的一半,经 济发展成为主要的阶段性目标;从交通基础设施和技术条件看,中西部属于交通 欠发达的区域,有些区域农村还没有公路覆盖.为此,中西部交通模式构建的主 要目标应该是经济发展的保障,其次是交通碳减排等环境优化的环保指标.

中西部模式的构建目标之一:保障经济快速发展.中西部经济快速发展的瓶 颈之一是交通的可达性。目前中西部地区公路覆盖率是全国最低的,有些地区没 有公路覆盖,严重阻碍了经济区的带动作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远远落后于东部 地区,由于墓础设施限制和技术水平等原因,交通工具的使用也是属于高能耗和 高排放的传统交通工具,更谈不上低碳化技术的普及.现代化交通网络方面,互 联网、移动网络等现代化交通网络的普及程度偏低等。因此,现阶段中西部的交 通发展目标还是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保障经济发展.

中西部模式的构建目标之二:优化交通增量,保障中西部低碳化交通环境。 随着产业转移、交通规划发展、中西部经济圈形成,中西部地区交通进入了快速 发展阶段。在交通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建设等过程中,必须前瞻性的注意到交 通碳排放问题,提前将低碳指标归纳进交通规划中.公路方面,公路网络的建设, 以及无缝衔接的设计是主要的任务;铁路方面,增加电气化比例,逐渐减少内燃 机的比例,尽早实现铁路运输清洁化;水路方面,船舶标准化、航道治理维护扩 建、港口运输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等是现阶段水路部门的主要任务,尤其是航道 的改善保障了水运运输的顺畅性,水运的发展将是长江流域交通模式的改进方 向.

3.中西部模式的构建墓本策略

中西部地区交通发展水平较低,交通成为了阻碍中西部与东部区域协调发展 的重要因素之一。以陕西为枢纽的陆路低碳化交通模式由于受制于人口密度、地 貌特征、产业结构等因素,考虑到经济发展因素,应以加强中西部经济区联系为 目的,构建相应的公路网络。在铁路覆盖里程中,应尽可能的增加电气化比例. 管道运输作为原油、天然气等能源的重要运输方式,应逐渐增加其基础设施的建 设。以湖北为枢纽的水陆低碳化交通模式应充分发挥长江水系的货运作用.完善 航道的基础设施建设,搭建公路、铁路与水路的无缝物流的综合运输体系。

(1)实施交通墓础设施的硬件低碳化提升策略

中西部现有的交通基础设施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加的交通需求.现阶段应大 力发展“适度超前”的公路网络和管道网络。西部区域人口稀少、经济水平低, 应集中发展连接经济区的公路网络,构建以二级公路为主的公路运输体系。建立 健全公路收费制度,缓解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的压力.西部的能源供给,主要以管 道运输为主.相对其他运输方式,管道的能耗和碳排放相对较低,应该尽可能完 善管道建设网络.通过政府的财政支持,提升管道运输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在铁路电气化规划中,应该尽可能增加中西部的电气化比例,提前做好基础设施 的减碳准备。

中部区域的水运运输是中国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低碳水运运输的实 现,必须依赖于船舶排放效率和航道交通效率的提高.船舶排放效率的提高,主 要依靠政府的环境管制和技术标准来实现。通过船舶准入制度和淘汰机制,逐渐 提升水运的运力结构.航道交通效率的提升,则依靠航道的维护、设计、建设、 拓宽等.航道基础设施的完善,一方面能够保障水资源的供给安全和保护生态环 境的承载力,另一方面,能够满足中西部大宗原材料等物品的物流运输,促进区 域协调发展.

(2)实施信息化推进的低碳化交通替代策略

中西部交通需求快速增长,是影响交通碳排放的主要因素之一大力推进中 西部地区的信息化提高移动网络、互联网、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通讯的普及率, 减少相应的交通需求,能够较好的抑制下一阶段中西部交通增长的碳排放量.特 别是农村地区、山区等偏远地区的信息化网络覆盖。利用信息化提升交通系统的 管理效率,发展智能交通系统、网上交通运行监测系统等一系列信息化网络,从 而降低交通系统的碳排放量.

(3)实施交通方式低碳化的区域规模供给策略

中西部区域内部的产业集聚、地貌特征、人口密度等要求发展区域化的交通 方式。内蒙古和新疆等区域属于地广人稀的能源型省份,天然气、原油、煤等能 源应该尽可能依靠管道运输的方式.山西、宁夏、甘肃等煤炭出产区更适合铁路 和公路相结合的交通模式,根据国内市场需求的特点,合理规划交通布局,增加 铁路运输的比重,同时增加电气化里程,达到低碳化的效果.广西、四川等矿产 型省份则可以依靠通达的长江水系,结合公路和铁路运输方式,构建以水路运输 为主、公路和铁路为辅的货运运输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