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招商引资状况与对策探析
我国东北地区的对外依存度较低,区域经济发展受国际金融危机的直接影响程度相对较小,但承接了来自我国东部和南部发达省份产业链上游的许多供应环节,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波动在一定程度上沿供应链传递到东北地区部分产业,使区域内经济发展情况在2008 年末和2009 年初出现了一定波动,东北地区实际利用外资情况也在世界经济环境不容乐观的大背景下表现了逆势增长的势头。
( 一) 东北地区招商引资规模逐步扩大东北地区作为我国的工业和农业大省,本身具备较好的招商引资条件,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的推动下,区域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自2006 年以来,东北地区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的增长速度始终高于国内平均水平,其中,辽宁省实际利用外资的增速最快,吉林与黑龙江两省次之。受国际经济环境影响, 2009 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增速出现了负增长,但辽宁和吉林两省却依旧保持较快的正向增长速度。2011 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首次超过1 000亿美元,其中东北地区利用外资超过1 /4 的比重。东北地区除积极引进外国企业直接投资外,还以良好的政策与产业环境吸引了大量外省企业的投资。以吉林省为例,2006 ~ 2010 年引进外省资金额保持年均71. 17%的高增长,并在2008 年突破了1 000 亿元大关,2010 年突破2 000 亿元,达到2 209. 75亿元。在外资来源方面,全球共有约200 个国家和地区将资金投向了东北地区,其中,中国香港地区一直占据外商投资东北地区的首要位置,新兴工业经济体国家和东盟成员国也逐渐增加了对东北地区的投资。此外,美、日、德等一些发达国家在东北地区的投资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比重。与国外资金相比,更加活跃的是来自国内其他省份的投资。以吉林省为例, 2005 ~ 2010 年投向吉林省的资金多来自于环渤海、珠三角和长三角等发达地区。
( 二) 东北地区利用外资情况东北地区各城市利用外资情况有所差异,省会城市和沿海城市基于在政策环境和地理位置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实际利用外资比重较大。2006 ~2010 年,辽宁省的沈阳和大连两座城市实际利用了全省八成以上的外资。5 年里,大连市依靠其临海的地缘优势和与日、韩等国的经贸往来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其实际利用外资金额达到264. 5 亿美元,占全省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41. 8%,超过省会城市沈阳3 个百分点。[1]过去5年里,吉林省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省会长春市,其实际利用外资金额达102. 4 亿美元,占全省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69. 8%。[2]排名其后的吉林市在过去5 年里实际利用了16. 8 亿美元的外商直接投资,所占比重为11. 5%。黑龙江省省会哈尔滨和油化之都大庆在2006 ~ 2010 年间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分别为27. 5 亿美元和7. 4 亿美元,分别占全省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23. 2% 和6. 2%。[3]在东北地区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吸引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较大。辽宁省第二产业实际利用外商金额从2009 年的74. 1 亿美元增加到2010 年的83. 7 亿美元,第三产业实际利用外商金额则从79 亿美元增加到122 亿美元。三次产业实际利用外商金额所占比重也从2009 年的0. 9 ∶ 48 ∶ 51. 1 变化为0. 9 ∶ 40. 3 ∶58. 8。[4]在具体行业分布中,制造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实际利用外商投资的比重占八成以上。吉林省的19 个行业大类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对外开放,其中制造业吸引并实际利用外资的比重最大。2005 ~ 2009 年间国内外省对吉林省制造业投资比重几乎占所有行业的50%。
二、东北地区招商引资中存在的问题
( 一) 产业优势发挥不足东北地区在制造业和农业两大产业中具有突出的比较优势,但招商引资项目数量和实际利用资金总额在两大产业中的分布却不均衡。制造业的产业优势发挥相对较好,实际利用外资比重较大。如,吉林省在2005 ~ 2008 年间实际利用的外省投资中有一半分布于制造业。但同样是优势产业的农业却没有在招商引资中发挥出强有力的吸引力,东北三省投向农业的外部资金比重较小。如,吉林省2005 ~ 2008 年间农、林、牧、渔业实际利用的外省投资仅占全部行业比重的1. 3%。2009 年该省招商引资100 个重点项目中,农业领域有20 个项目,为所有行业中涉及项目最多的,但投资金额合计却不到全省总额的8%。可见,农业项目面临投资少的尴尬局面,而投资金额小的项目往往难以延伸产业链。因此,东北地区的一些产业在利用外资中没有充分发挥出独特的产业优势。
( 二) 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东北地区的产业集聚效应并不明显,其中,汽车制造业、石油化工业、农副产品深加工业、生物制药业、光电子产业和机械设备制造等产业集群基本停留在产业集群的初级状态即企业集群状态。根本原因在于企业的创新能力不足,产业集群内以传统产业为主,简单技术的应用和引进技术的难以消化吸收等问题阻碍了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步伐。虽然部分龙头企业生产率较高,但总体上难以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增产增效。因此,对产业链必需的配套企业的吸引力不强,距离实现产业集聚的目标遥遥无期。
( 三) 部分产业发展方向需要调整第一,汽车产业发展方向需要调整。东北地区的汽车产业,尤其是轿车行业长期缺乏有效的竞争,汽车配套产业发展不足。长春市的汽车配套总量仅为30. 4%,零部件企业产值仅占全市汽车工业总产值的15%,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最重要的是,东北三省没有将汽车产业的核心技术,如发动机技术、底盘技术、变速箱技术、汽车新能源等列入新兴产业规划和企业创新项目中。第二,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方向需要调整。由于农产品附加值低和国家的价格控制,企业很难从中取得高额利润。如何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是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首要问题。
( 四) 企业缺乏主体意识、国际意识和责任意识企业在招商引资过程中缺乏三种意识。一是缺乏主体意识。政府和高校为吸引外资做出了积极努力,广泛联系国内外相关企业与本地企业进行交流合作,在此过程中本地企业并没有以招商引资主体的身份深入地同国内外其他企业进行合作,降低了招商引资的成功率,不利于本地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和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二是缺乏国际意识。东北地区民营企业的国际意识薄弱,与外商外资接洽不积极,不关心国外市场,缺乏“走出去”的企业文化和企业战略。三是缺乏责任意识。一些企业在申请项目和资金时精耕细作,执行能力却很差,降低了投资商的信心,这对投资商对本地区的可持续投资造成了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