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技术效率的比较
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技术效率比较,一直是经济学界关注的焦点。姚洋( 1998; 2001) 、[1][2]刘小玄( 1998; 2000; 2004) [3][4][5]等人的研究得到比较一致的认识是,就整个工业企业来讲,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相比,其技术效率相对低下; 国有企业对于企业技术效率具有明显的负作用,非国有企业则表现为对于技术效率有积极的正向推动作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一结论一直是以下政策主张的重要依据: 国有企业应当全面退出竞争性领域,而仅保留其在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部分。之前一系列比较研究的结论大体上是可以采信的。从上世纪90 年代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起来,微观经济组织的效率就越来越取决于其制度结构与市场经济体制的适应性。刚刚从计划经济体制脱胎而来的国有企业,自然是所有微观经济组织中最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其财务效率和技术效率全面落后于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甚至也落后于市场化改革中应运而生的乡镇集体企业,完全符合理论的预期。但是,也不能因此就得出国有企业应当退出竞争性领域的结论。国有经济在上世纪90 年代中期以后,经历了重组与改造,目的就是要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逐步形成与其他多种经济成份平等竞争的能力。经过多年的发展,国有企业的技术效率提高到了多大程度,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近年来,国有企业的利润水平不断提高。2000 ~ 2009 年,全部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的利润总额从2 408亿元增长到9 287亿元,年均增长16. 2%。①在国企改革的过程中,一个更加应当关注的问题是,国有企业的技术效率是否也在提高,它与非国有企业之间的效率差距是否在缩小,进而二者的效率是否存在收敛的趋势。这就是本文关注的重点所在。我们认为,以规模以上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为代表的国有企业的技术效率在近10 年来不断提高,总体上已经与非国有企业不相上下,甚至有逐渐超过非国有企业的趋势。一方面,国有企业在垄断行业的巨大份额及超额利润,对结果有较大影响; 另一方面,国有企业综合效率的持续提高是更重要的内在因素。技术效率的提高应该是国有企业利润指标逐步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对国企改革的成绩不应全盘否定,__________深化改革的前景仍然看好,国有企业必须从竞争性领域完全退出的结论缺乏科学依据。效率就其含义而言,是投入与产出或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对比关系。而技术效率是用来衡量在技术水平一定时,厂商获得最大产出( 或投入最小成本) 的能力,反映了现有技术的发挥程度( 或者生产要素的利用程度) 。技术效率是全要素生产率改善的重要驱动力之一。本文选用技术效率指标研究企业效率的理由是,技术效率不但能够较好地反映企业的综合效率水平,而且可以用来体现制度改革等政策的实施所引起的效率变化的结果,能够更有效地反映改革的成效。因此,“技术效率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应该在政策上给予更多关注的基本问题。”[6]测算技术效率的方法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参数法,通过估计某个具有特定形式的生产函数模型来间接得到技术效率,如随机前沿分析法( SFA) ; 另一类是非参数法,其特点是不假定生产函数的具体形式,如数据包络分析( DEA) 。我们将采用参数方法中的SFA 模型对近10 年来国有及非国有企业工业细分行业的技术效率进行测算和分析。采用SFA 模型的原因是: 首先,运用OLS( 最小二乘估计) 所拟合的一般生产函数预测产出时,得到的不是给定投入时的最大产出,而是平均意义下的产出,因此,运用ML( 极大似然估计) 拟合前沿生产函数测算技术效率更有其理论和现实意义。其次,我们的研究使用了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36 个工业细分行业2000 ~ 2009 年共计10 年的面板数据,不同时期、不同行业类型等各种因素对企业的技术效率均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换言之,随机干扰项的作用不容忽视。最后,本文分析中的产出项只包含工业增加值一个变量。因此,参数方法更适合于本文的研究需要。在SFA模型中,以给定的投入量来估计最大产出的生产函数称为“前沿”生产函数,“前沿”一词体现了最大值的概念。在运用SFA 模型的过程中,前沿生产函数一般采用C - D 生产函数或者超越对数生产函数。考虑到技术进步的因素及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形式灵活、限制少的特点,我们将采用时变的超越对数生产函数作为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测算技术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