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平衡计分卡下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一、引言
  (一)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ion Social Respon-
  sibility)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意为倡导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求其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责任。自提出以来,企业社会责任历经了关注企业赢利,关注环境,关注员工等不同阶段;发展至今,企业社会责任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和崭新的企业管理理念,而其内涵也不断完善。
  本文从我国经济环境的实际出发,归结了以下五类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1)环境类:污染控制、环境损害的修复或防止、自然资源及能源的保护、产品的节能减排等;(2)人力资源类:公平雇佣和提升、员工健康与安全、员工培训、改善员工工作环境等;(3)社区类:社区公益慈善活动、教育与艺术等;(4)产品和客户类:产品安全、产品质量、产品循环利用、促进消费者权益活动等;(5)其他类: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一些信息。
  (二)平衡计分卡 平衡计分卡(The Balanced Scorecard,简称BSC)于1992年由罗伯特・卡普兰和大卫・诺顿提出,是以一组由四项观点组成的绩效指标来评价组织绩效,该四项观点分别是:财务(Financial)、顾客(Customer)、企业内部流程(Internal Business Processes)、学习与成长(Learning and Growth)。该方法弥补了传统绩效评估体系对非财务指标的考量不足,以及传统财务会计只能衡量企业的过去事项,却无法评估企业的前瞻性投资的缺陷;能将财务、顾客、企业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这四项衡量指标作为语言,把复杂而笼统的概念转化为精确的目标,便于企业更为简单精确地评价自身绩效。
  本文利用平衡计分卡将企业社会责任类别中那些难以量化的信息范畴转化为具体的、可衡量的指标,再从平衡计分卡的四维度中寻找关键因素,帮助企业将社会责任的子目标转化成具体的可衡量指标,并为这些指标设定目标。由此,平衡计分卡的使用者就能够决定需要进行哪些活动来达到这些已设定目标并对该活动进行评估。
  二、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评价体系
  (一)指标考核要素 为了将平衡计分卡引入到社会责任绩效评价模型中,将平衡计分卡四个考核要素(财务,顾客,企业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与社会责任信息类别进行相应的联系或转换,其具体转换方式如下所述。
  (1)财务。作为平衡计分卡中唯一的财务评价维度,它显示了企业战略及其实施是否正在为最终经营结果的改善做出贡献,包括增长、生产力、股东价值、生产率战略、节源战略等方面。在企业社会责任里,环境涉及到节源和污染控制,因此可将环境类的信息与财务维度相转换。
  (2)顾客。在平衡计分卡中,顾客维度是用来评估顾客对企业的影响、企业和顾客之间的关系的,如形象、服务、产品领先、客户关系等方面,可用来体现企业社会责任信息中的产品和客户类。
  (3)企业内部流程。企业内部流程反应企业内部经营过程、管理过程是否科学规范,直接影响企业文化氛围,及其社会责任的绩效高低。在企业社会责任的社区活动中,企业的组织、参与和表现可作为其内在社会责任感的外部操作流程和体现,因此把企业内部流程和社区相关联。
  (4)学习与成长。学习与成长存在于每个企业组织的目标及评价指标之中,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在平衡计分卡里,学习与成长主要包括人才培养、信息建设、知识管理,应当用来体现企业社会责任中人力资源这个信息类别。
  值得说明的是,企业社会责任类别中的第五项,即企业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其他利益相关者等的信息评估,在此并没有把它与某个特定的维度相对应,它可能与每个维度产生联系,即可在四维度中任意一维的某些细分指标因素里体现,在此可以单独做成“其他类”来体现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
  平衡计分卡四维度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类别之间的转换如图1所示。
  (二)模型建立 在构建企业社会责任的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模型时,为将企业社会责任评价转换到对企业具体行为的衡量,从而达到定量评价的目的,本文寻找了一些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类别中的关键因素和衡量指标来进行相应的拓展和体现,如表1所示。
  本文把平衡计分卡的四个评价维度再继续细分成10个表现社会责任的关键因素,按百分制,对其分别赋予十分的权重。财务维度下包含企业社会责任的污染控制、修复环境、能源节约环境类信息因素,每项十分,财务类的绩效评价总分即为三十分。再设立评分标准,比如污染控制的绩效,我们选择年排污增长率来衡量,年排污增长率为正的则扣分或不得分,若为负,则酌情在十分制下得分。由此,便可依次对这四个维度进行计算,比照既定的标准,进行相应的评分,最后汇总,即可得整个企业的社会责任绩效总分,达到衡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程度的目的。
  表1中四个维度的评估都没有涉及到股东,因为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根本,是指企业在谋求股东利益最大化之外所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福利的义务。如果把股东包括在内,就成为包括所有利益相关者在内的利益最大化了,这违背了我们讨论企业社会责任绩效的初衷。
  三、结论和展望
  在平衡计分卡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各项指标都有所考核,企业管理者可以对照设定的初始目标,清楚地获得企业在致力于社会责任之后的反馈,进而采取激励措施,又或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调整平衡计分卡的指标,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这是一个发展的互动过程。不同的企业,可能关注的社会责任的层面有所差别,为了体现这种关注差异,可以在指标评价差别地中引入权重因子予以表达,对于企业重视的社会责任的某个方面――如某类企业的社会责任集中体现在人力资源的培养和提升层面――我们就可以给平衡记分卡的学习与成长维度分配多一些的权值以体现。另外,为了得到更为精确的评价指标,不同类别的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实际,修改表1中的关键因素和衡量指标进行模型构建。
  四个评价维度,看似互不相关,各司其职,其实彼此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不可分离。在四个维度中,财务是大环境,一个企业关于环保和能源的理念是其社会责任感的基调,而由此衍生出来的流程,即社区公益的组织、参与程度,可以作为其社会责任感的外在体现。而企业在人力资源的关注程度则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在表达,同时也是顾客维度,即社会责任中产品和客户这一类别的内因,因为员工满意度提高了,员工所生产的产品或者提供的服务质量也会得到相应提高,而努力工作得到的积极反馈,同样会提高员工的自我认可和自我实现感,两者相辅相成。
  在本文构建的企业社会责任的绩效评价体系中,还有一些宏观的外部因素并没有考虑在内,如新的政策和法律的颁布、市场环境的动态发展、竞争对手的战略措施等,这些都是一些外在的不可控因素,企业应该根据外在环境变化,迅速做出反应,及时调整相应的指标以适应变化,保证企业的社会责任工作朝着既定的目标稳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