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高盛公司欺诈门事件会计问题分析

  一、案例背景
  高盛集团公司(Goldman Sachs Group Inc.,简称“高盛”)创始于1869年,成立于纽约,1999年5月在纽约交易所挂牌上市,证券代码为GS。在全世界20多个国家都设有分部,并以东京、伦敦、香港以及法兰克福等地作为地区总部,是全球历史最悠久、经验最丰富、实力最雄厚的投资银行之一。高盛是一家拥有巨大国际影响力的投资银行和证券公司,为世界各地提供专业的投资、咨询和金融服务,主要客户包括私营公司、金融企业、政府机构以及个人。高盛的核心业务有:投资银行、交易和资本投资、资产管理和证券服务、投资控股。高盛在紧密一体的全球基础上以优秀的专业人士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拥有丰富的地区市场知识和国际运作能力。
  然而,2010年4月,高盛及其副总裁托尔雷(FabriceTourre)受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指控,认为其涉嫌诈骗。该指控针对高盛推出的一款抵押债务债券,即2007年高盛销售的一款基于次级房屋抵押贷款债券(RMBS)的复合型担保债权凭证(SyntheticCDO),高盛在向其投资者推销这款金融产品时,不但没有向客户披露当时美国房产和与其相关的证�的走软迹象,反而刻意隐瞒了保尔森公司参与该产品的设计并妄图做空该产品的重要事实,从而误导大量投资者,最终导致投资者损失大约10多亿美元。这一事件中,除了保尔森赚取了高达10亿美元之外,另一受益人高盛,也得到了1500万美元的佣金,而替这些获益者买单的则是广大无辜的投资者。受高盛欺诈事件影响,美国股指及欧洲主要国家的重要股指大跌,同时,期货商品也出现下跌。欺诈门事件的受害者不仅仅是广大投资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高盛才是最大的受害者。高盛蒙受了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高盛股价收盘下跌了12.7%。该事件的最终结果是,高盛与SEC达成了和解,高盛支付5.5亿美元,作为承认工作失误的代价,为丑闻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二、高盛公司欺诈门会计问题分析
  (一)利润表分析 通过会计欺诈,高盛收获了什么?可以从表1中略见一斑:
  从表1可知,高盛充分利用了自己的被咨询身份,有效地为自己赢得了短期的丰厚收益,尤其是在推出SyntheticCDO这款金融产品之后的2008年到2009年间,总收入竟增长了4260.59%,净利润也直线上升,且从亏损上亿美元转为盈利上百亿美元,净利润率发生了大逆转。可见,欺诈门事件为高盛带来了客观的直接收益,净利润增长率高达1816.03%。但可以看出,伴随着高盛欺诈门的爆发,投资者已经看透了高盛的欺骗本质,导致高盛2010年收益开始大幅下滑,经营也受到严重影响。
  (二)资产负债表分析 表2直观地反映了高盛在推出Synthetic
  CDO这款金融产品之后所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在利益的背后一直潜伏着较大的负债隐患,近3年资产负债率一直维持在91%以上的高水平。在增加股东收益的同时,高盛背负了较高的负债水平和风险程度。作为投行和证券公司,本身非系统风险较高,而高盛却在金融危机爆发后,系统风险颇高的情况下,依然铤而走险,背负巨债,获取暴利,最终受到市场惩罚。
  (三)现金流量表分析 在表3中,2009年高盛依靠金融产品的推广,在服务业务上获得了很大收获,成为了收入的主要来源,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居然从2008年-139.05亿美元飙升到488.75亿美元;而在2010年欺诈门事件爆发后,高盛迅速转变发展方向,依靠发行股票筹集资金,维持自己的基本运营,其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竟然从2009年-228.28亿美元上升到78.39亿美元。很显然,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高盛财务状况逐步恶化,业绩也跌到了谷底,加之市场风险高,使得高盛对投资活动颇显乏力,现金流量较少,而且波动不大。
  (四)“欺诈门”前后主要财务指标异常变动分析 从表4中可知,2008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从第3财季开始,高盛的净利出现大幅下滑,较上年同期减少70%,每股盈利低至1.81美元;季营收总额也下滑了43%,由一年前的238亿美元降至136.3亿美元。更为糟糕的是,高盛第4财季报亏21.2亿美元,每股收益报亏4.97美元,为该公司上市以来的首次季度亏损;季营收为-15.8亿美元,相比上年的107亿美元简直是天壤之别,而相比2007年460亿美元的全年收入,2008年缩水了52%至222亿美元。这次巨亏对高盛来说不仅影响股价,也打破了高盛的不败神话。但从本质上分析,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化、衍生化和虚拟化过程中各参与主体的道德风险行为才是引发危机的真正根源,而金融衍生品表面上是转移和分散风险,实际上是以更高的成本为代价提前透支未来无风险收益。因此,正是由于高盛故意隐瞒关键事实、虚假陈述、误导投资者从而酿成了苦果。
  尽管2009年高盛业绩得到一定程度恢复,但2010年4月高盛终因涉嫌诈骗而受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指控。欺诈门事件爆发后,高盛声誉毁于一旦,股价大跌。因此,2010第2财季财报显示,公司利润下降82%,实现净利润6.13亿美元,仅合每股收益78美分;去年同期利润为34.3亿美元,合每股收益4.93美元。该财季业绩水平比2008第3财季还要差,显然额外税收和监管机构的罚单影响了高盛的业绩。
  受欺诈门事件的影响,2010年高盛银行理财产品面临压力,价格指数迅速下跌,股市大跌,经营陷入困境。但鉴于高盛的实力、知名度以及高超的资本运作能力,高盛通过利用油价上涨和股票投资迅速提升了获利能力。高盛2011第1财季每股利润超预期,每股利润达4.38美元。然而公司发布的第2财季业绩却远低于预期。当季收入72.8亿美元,较上年同期88.4亿美元出现明显下降;盈利10.9亿美元,合每股盈利仅1.85美元,接近2008第3财季的1.81美元,远不及分析师给出的预期。可见,欺诈门事件的影响还在延续。
  三、结论
  (一)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 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商业银行和抵押贷款公司。资产证券化之后,贷款的最终信用风险实现了由商业银行和抵押贷款公司向机构投资者转变,商业银行和抵押贷款公司的身份也由信用中介人向服务中间人转换。有收益却无风险的经营模式成为了道德风险的滋养场所。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商业银行和抵押贷款公司不惜放宽对借款人的审核要求,降低借款人的准入条件铤而走险。二是投资银行。投资银行作为金融产品创新的设计者,把次级抵押贷款打包设计为MBS,并衍生出CDO、CDS等金融衍生品。高盛明知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已经逐步积聚,却仍继续设计做多金融衍生产品,甚至为了彰显自己的公正,试图利用第三方来包装自己,为做空投资者牟利而设计产品。高盛在利益驱动下,无视这些金融衍生品背后的巨大风险,坚持设计各类衍生品。表面上看是为了增加信用评级和转移风险,实际上则是妄图吸引更多投资者购买产品,赚取更多的佣金和手续费。三是评级机构。随着次级抵押贷款的不断衍生化,金融产品的信用关系变得更为复杂,投资者越来越依赖评级机构对衍生产品的判断。但就目前而言,评级机构不仅评估信用风险,而且还要参与结构性融资产品的构建。在收取佣金的同时又进行信用评级,必然会引发评级机构意愿并且能够影响评估值,导致评估过程中的客观性和独立性难以保证。







  (二)外部监管的缺失 近年来,美国对金融业的监管措施不紧反松,监管方法和现代金融业务脱节。而且美国的金融监管体系存在固有的缺陷,无法实现监管全覆盖,监管漏洞严重。美国甚至缺少一个能够有效监管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联邦机构,对投资银行的监管主要集中在资本和流动性,却在业务操作上存在严重监管空白。在高盛事件中,CDS多为柜台交易,价格不透明,价值稳定性不强,在监管空白的情况下,更容易被操纵。金融创新则在另一方面使市场的监管更显得苍白无力。面对日新月异的层层衍生,目前的监管手段显然无法适应“风险转移”的贷款管理模式,最终造成金融创新产品的滥用,导致经营危机。
  (三)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缺乏独立性 独立审计是证券市场发展的基石,也是确保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制度安排。会计师事务所在证券市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将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传递给市场,维护投资者的利益,为经营者提供决策依据。会计师事务所对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的审计贵在诚信、公正、准确、真实。投资者需要会计师事务所作公司的审计,是希望其成为自己利益的守护神。但高盛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却容忍上市公司作假账,甚至帮助其作假账,实为法律和道德所不容,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这种违法行为必须给予严厉的惩罚。
  (四)管理层缺乏诚信,应加强诚信教育 高盛季报利润造假、故意隐瞒重要事实,虚假陈述,误导投资者等行为凸显了高盛管理层的不诚信。高盛事件引起的道德风险,对社会各界造成的损失,再一次印证了市场经济之下诚信原则的重要性。证券市场是充满机会和诱惑的博弈场所,需要通过制度安排对参与者和监管者进行制约和威慑。然而,如果证券市场的参与者和监管者不讲正直诚信,制度安排将显得苍白无力。当巨额的经济利益与严肃的道德规范发生碰撞时,只有潜移默化的诚信教育,才能使天平倾向于道德规范。因此应进一步加强诚信教育,有效遏制会计欺诈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