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动态折旧模型构建探析
一、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及其局限性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可供选择的折旧方法有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四种。但这四种方法都没有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物价变动情况,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不能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导致企业会计报表失真。一方面,由于资产是以历史成本计价,在不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和物价变动的情形下,资产负债表中所反映的固定资产净额是低估的金额,未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另一方面,产品成本中所计列的固定资产折旧费用,都是按历史成本计价的。由于以现时价格计量收入,以历史成本计量费用,高估了企业收益。因此,损益表亦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同时也不符合收入和费用相配比的原则。
二是不能保证企业固定资产的实物更新,从而削弱企业生产经营能力。按历史成本计提的折旧费,小于更新固定资产实际需要的资金。因而不能保证固定资产的重置,固定资产得不到实物上的补偿,从而必然会使企业的生产规模不断萎缩,企业生产经营能力不断削弱。
三是不能正确反映企业产权资本的维护情况,从而侵蚀业主或股东资本。获取收益是企业业主或股东投资的惟一目的,保证资本维护是业主或股东获得收益的必要前提条件。在不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物价变动的情况下,按历史成本原则计价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必然低于报告期现时市价,结果形成少计费用和虚增收益以及按虚增的收益额交纳所得税和支付股利,最后,会形成虚盈实亏的情况,从而使企业业主或股东的产权资本受到减损。
四是不能有效引导投资或经营决策,从而导致企业管理决策的严重失误。向投资人和债权人提供制定投资和信贷决策所需要的会计信息,是会计报表的主要目标。如果不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物价变动的影响,会计报表中固定资产和累计折旧所反映的数据都不够准确,投资人和债权人据以制定投资和信贷决策,必然导致失误。在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降低的情况下,企业管理人员也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出错误的评价或制定出错误的经营决策。
二、固定资产动态折旧模型的构建
美国会计学(AAA)认为,固定资产最理想的计价基准是反映其未来收益潜力的折现现金收入,其计量结果可以用以反映固定资产在任何一个时点的价值。为了能对企业的固定资产进行更为准确的计量和折旧,必须引入固定资产动态折旧的概念。工作量法下对于折旧总额的分配标准是固定资产的工作总量,而每一个折旧周期固定资产的工作量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也就难以确定,难以建立动态的折旧模型。年限平均法下固定资产动态折旧模型的构建,由于年限平均法下各年提取的固定资产的折旧额相等,所以年限平均法下各年提取的折旧额的复利终值之和为各年折旧额的年金终值。
C(s/p,r,n)-M=D0(1+r)n-1+D0(1+r)n-2+……+D0
C(s/p,r,n)-M=D0(s/A,r,n)
D0=■
其中:C是固定资产原值;M是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D0是每期的折旧额;(s/p,r,n)是复利终值系数;(s/A,r,n)是年金终值系数;r是折现率,r=i+f+i×f,i为市场利率,f为物价变动系数;n为折旧年限。
一是年数总和法下固定资产动态折旧模型的构建。用年数总和法进行固定资产的折旧,各期的折旧基数始终保持不变,而各期的折旧率是以2/n(n+1)为公差的等差数列,引入过渡性变量D,其余的参数和年限平均法下的相同。
C(s/p,r,n)-M=D■(1+r)n-1+D0■(1+r)n-2+……+D0■(1+r)0
=■[n(1+r)n-1+(n-1)(1+r)n-2+……+2(1+r)+1]
=■
D=■n(n+1)r2
所以各期的折旧额依次为:
D1=■;D2=■;……;Dn=■
二是双倍余额递减法下固定资产动态折旧模型的构建。双倍余额递减法进行固定资产的折旧,对于前(n-2)期,后一期的折旧基数是前一折旧后固定资产的余额,折旧基数是以(1-k)为公比依次递减的等比数列,而折旧率始终保持不变,折旧年限到期前两年内,将固定资产净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平均摊销。引入过渡性变量D,其中:C是固定资产原值;M是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k为年折旧率;(s/A,r,n)是年金终值系数;r是折现率,r=i+f+i*f,i为市场利率,f为物价变动系数;n为折旧年限。
第一年的折旧额:Dk
第二年的折旧额:Dk(1-k)
第三年的折旧额:Dk(1-k)2
……
第(n-2)年的折旧额:Dk(1-k)n-3
第(n-1)年的折旧额=第n年的折旧额
=[D-Dk-Dk(1-k)-Dk(1-k)2-…-Dk(1-k)n-3-M]/2
=■
Dk(1-k)n-1+Dk(1-k)(1+r)n-2+Dk(1-k)2(1+r)n-3+…+Dk(1-k)n-3(1+r)2+■(1+r)+■
=■+■(2+r)
=C(s/p,r,n)-M
D=■
所以各期的折旧额依次为:
D1=Dk;D2=Dk(1-k);…;Dn-2=Dk(1-k)n-3;Dn-1=Dn=■
三、固定资产动态折旧模型的应用
某项固定资产的原值为1000000元,在设备的使用年限内假设市场利率为2%,通货膨胀率为4%,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预计净残值为50000元,折现率r=2%+4%+2%×4%=6.08%,假设折现率r近似等于6%,具体如表1所示:
固定资产通常占企业整个资产的很大比重,现代企业尤其是大型工业企业,通常是资本密集型企业,例如,钢铁、航空、汽车、石油等,其固定资产大约占全部资产的75%左右。有必要运用固定资产动态折旧方法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上面的例子可以验证,不管是年限平均法、年数总和法还是双倍余额递减法,采用固定资产动态折旧模型计算出来的各期固定资产折旧额,其终值之和都等于固定资产原值的终值与预计净残值之差。相对于现有的静态折旧方法,动态折旧才可以使固定资产的内在价值得到补偿;企业的实物资本得到有效的维护;会计报表更为真实地反应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再生产能力。
《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中规定,已提足折旧但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不再计提折旧。但是,应用固定资产动态折旧模型时,各期的折旧额之和将会大于固定资产的原值,如果确认为未实现的资产置存收益,将会违背现有的会计准则。为了避免和现有准则发生冲突,在应用固定资产动态折旧模型时,可将超出部分计入资本公积科目,会计分录作如下处理:借记“相关费用类科目”,贷记“累计折旧”、“资本公积”。将固定资产动态折旧时每期折旧额应计入相关费用类科目,这样可以使每期折旧额和按现行价格计算的产品销售收入或劳务收入相配比,符合收入和费用的配比原则;同时可避免虚增账面利润,企业资本以税收、股利分配的形式被不断侵蚀。将按现行固定资产折旧法折旧时每期折旧额计入累计折旧科目,从而使累计折旧科目的折旧总额等于固定资产的原值,符合现有准则的规定;将固定资产动态折旧时每期折旧额超过现行固定资产折旧法下每期折旧额的部分,计入资本公积科目,可以弥补因采用现行折旧方式而造成企业资本和固定资产更新资金的流失,保证固定资产的实物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