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整合报告理论:历史演进与发展趋势
一、引言
近年来,国际经济形势日益复杂,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已进入后全球金融危机时代,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下,会计学界已经认识到,企业应披露综合信息,以整合报告的观点来看待企业利益如何与相关者利益乃至整个社会的利益相一致的问题。2010年8月2日,全球报告倡议组织与英国威尔士王子可持续会计项目联合成立了一个称为“国际整合报告委员会”(International Integrated Reporting Committee,IIRC)的国际机构,试图推动全球建立统一的整合报告框架。IIRC已在2011年9月12日发布整合报告讨论稿,并将在2011年11月G20巴黎峰会上正式公布这一框架,以求得到G20的支持,这一举动将对统一的报告标准的创立和推行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此项倡议还得到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以及发展和促进金融市场国际监管标准的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的支持。以上迹象表明,编制企业整合报告将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并将对传统财务报告制度形成很大的冲击。所以,研究整合报告理论的演进历程及其发展趋势,对在当前新形势下推动我国企业整合报告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仅是后金融危机时代会计变革的热点议题之一,而且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二、整合报告理论的演进
( 一 )企业报告理论的整合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企业价值与传统财务报告的严重背离促使人们把专注的焦点投向企业的报告模式,对传统财务报告模式进行改进的呼声甚嚣尘上。无疑,在环保意识逐渐增强和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社会里,单纯依靠基于企业价值创造已有成果的财务报告披露企业财务信息是难以满足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也无法反映企业的长期价值,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借助一些关于企业价值创造过程的非财务信息。从(图1)中可见,传统财务报告开始包含公司治理等非财务信息,但这些非财务信息主要是一些叙述性信息,使其陷入信息含量有限和有用性不足的双重尴尬境地。1994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下设的财务报告特别委员会发表了题为《改进企业报告――着眼于用户》的研究报告,进一步将财务报告概念扩展到企业报告的范畴,并提出改进和扩大财务报告内容,非财务信息由此得到极大的丰富,企业报告发展迅速。为此,从主要向资本提供者服务的财务报告出发,在利益相关者理论、环境保护理论和社会责任理论等主导下,逐渐衍生出各种需要为政府、社会及利益相关者服务的非财务报告,如雇员报告、环境报告、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等。20世纪80年代后期,来自非政府组织的压力促使更多的企业开始关注企业行为对社会环境产生的影响。如(图1)所示。20世纪90年代,可持续发展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独立的环境报告出现,成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以下简称CSR)真正兴起的基本标志。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地球峰会”之后,原本更多强调的环境、健康和安全的非财务报告开始涵盖更多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内容,试图全面反映企业经济、环境和社会三方面业绩的“可持续发展报告”(Sustainable Reporting,以下简称SR)开始出现,并在实务中得到一定的应用。
( 二 )企业报告模式的延伸及与应用 近年来,“非财务信息”正越来越频繁地被使用,但其仍然缺乏一个被达成共识或者被普遍接受的定义,致使承载非财务信息的非财务报告也形式多异。显然,非财务报告的发展,一方面完善了企业报告的理论和实践;另一方面,也由于非财务报告的形式多样,且缺乏编制规范,严重影响了企业报告的有效性。在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支配下,逐渐地,非财务信息被整合在环境、社会和治理(Environmental,social and governance,ESG)这三个方面,形成了所谓的企业“三重底线报告”(triple bottom line reporting),也称ESG报告。目前,企业ESG报告也大有取代单独的环境报告、社会责任报告的趋势。2002年,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GRI)发布的《SR指引》表明,一般情况下,SR可以与财务报告同时发布,或者作为财务报告整体的一部分,其演化思想在(图1)中也得到充分体现。至此,企业可持续发展信息的披露包括财务报告体系内的信息披露和独立于财务报告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发展信息披露。
( 三 )企业报告整合的推动与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非财务报告的形式多样化以及内容的多维化就成为向整合报告的发展的趋势。本文认为,ESG报告不仅包含环境报告和社会责任报告的信息,还包含了企业背景信息(如公司战略、企业经营概况及市场环境等)、治理信息和经济业绩、管理信息等,它是环境报告和社会责任报告的综合和发展,其核心理念是披露一切对企业“可持续发展”有影响的信息。然而,以上报告如果与企业财务报告各自独立,那么便无法使一些关键信息得到有效的整合,并且有些信息可能存在着重叠,从而增加了报告编制成本,也可能会对社会形成一定程度信息超载,反而使信息使用者忽视重要问题。即仅非财务信息的整合还是不够的,非财务信息还需要进一步与经济或财务的信息作进一步整合。为此,企业需要设计并编制一份更为综合及简明的整合报告,即在原有ESG报告的基础上,融入传统财务报告中的经济及财务信息,形成新的FESG报告。应当讲,整合报告考虑的主要因素是战略地整合并披露所有影响企业未来财务业绩以及企业风险评级活动的ESG因素。整合报告体系对于真正把可持续发展理念整合进企业战略至关重要,它使报告信息使用者更加关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价值创造能力,增强报告的可读性,提升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价值的认可。
三、整合报告理论的发展趋势
(一)利益相关者导向的报告模式将成主导 当前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败德”行为,这使得一味追求股东价值最大化的企业遭受公众的批评。从理论上讲,任何有利益关联的团体和个人都有权要求企业提供其所需要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因此,在企业利益多元化的当代,企业应属于众多的利益相关者。显然,应提供一套能基本满足各利益相关者信息需求的报告体系。鉴于此,企业目标应定位于承担社会责任,企业报告应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服务于社会财富的最大化。从目前发展状况看,利益相关者报告模式尚处于非主流地位。因此,企业需要在分析和整理现有各类财务报告与非财务报告的基础上,设计并编制一份更为综合及精要的基本顾及各利益相关者需求的整合报告。为此,整合报告应更好地体现企业基于社会责任所制定的可持续战略将对全体利益相关者所处的可持续社会所做出的贡献,从而使各利益相关者能够更为关注企业可持续发展、价值创造能力、未来发展战略以及公司治理与社会治理等问题,成为企业与利益相关方沟通的重要桥梁。如前述及,创建利益相关者导向的整合报告体系,有利于相关数据和信息建立关联,使得信息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实现股东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到良性互动,从而提升了企业价值,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决策有用性”的整合报告目标将成主流 整合报告尚属新生事物,目前,理论界对企业整合报告目标的认识主要存在两种观点,即“决策有用观”和“价值创造观”。GRI主席莫文・金(2010)认为,企业整合报告以可持续性作为决策基础,涵盖了财务报告及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报告。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执行总裁伊恩・鲍尔(2010)指出,整合报告是帮助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做出更合理的资源配置决策。2010年11月,在马来西亚召开的第十八届世界会计师大会上,A4 项目执委会主席Charkham(2010)指出,应由传统的财务视角转向环境、社会与公司治理的整合视角,报告应着眼于信息价值链,着眼于未来,注重灵活性、战略性及其公正性。为此,编制企业整合报告目标首次被提到有助于企业价值创造的高度。IIRC的成立是企业报告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IIRC要求企业在未来发布整合报告,这比单纯发布财务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等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IIRC在2011年9月12日发布的整合报告讨论稿中表明,企业整合报告的目标主要体现为:一是提供使用者决策有用的信息;二是反映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金融危机已经证明,企业报告应更好地反映为企业创造长期价值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执行情况。我国“十二五”规划强调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坚定不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无疑,在社会性可持续发展理念支配下,整合报告的发布,将对企业长期的价值创造产生重要的影响。企业整合报告是企业实施的一种“整合战略”,是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价值创造最好的报告方式,也是进行对外沟通的有效手段。如前述及,笔者认为,“决策有用性”包含了评价企业“价值创造”的相关内容。具体而言,“决策有用观”要求企业提供一切决策有用的信息,自然包括能最有效反映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企业价值创造等信息,其信息含量显然广于“价值创造观”。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已初具规模,多数投资者及债权人追求资金使用效果,需要评价企业的整体价值,其关注的视角也由经理人市场转向资本市场,企业价值创造只是其中一项影响因素。随着我国资本市场逐渐成熟,整合报告使用者信息需求也将发生变化,促成了我国整合报告构建目标应定位于“决策有用观”,更有效地反映各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从而方便他们合理地估计报告主体的价值,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使更广泛、更易于理解的信息,能够满足可持续的、全球性的经济发展模式的需要。
(三)层次化的整合报告信息质量特征将被采纳 企业整合报告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人们纷纷发出降低报告复杂性的呼吁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因此,既要保证信息披露的有效性,又要对有关的信息作出高度的整合,综合性、明晰性、可读性等都可以成为评价整合报告信息的质量特征。无疑,整合报告信息质量特征是整合报告目标的具体化,回答了什么样的信息才有助于有效的决策。IIRC曾在2010年8月创建时将整合报告的目标定位为清晰性、简明性、综合性和可比性。IASB咨询委员会在一份为IFRS公开会议准备的讨论稿 中曾提出整合报告的三个质量特征:相关性、可靠性和简明性。此外,IIRC在2011年9月12日发布的整合报告讨论稿描述整合报告的质量特征时也曾提出简明性、可靠性和重要性等方面。论及整合报告的质量特征,结合“目标―信息质量特征”之间存在的内在逻辑关系,本文主要参考IASB咨询委员会在2011年6月10日为IFRS公开会议准备的讨论稿、美国发布的第8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8)以及IIRC的相关观点。与一般的财务或非财务信息所要求的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及可理解性相比,本文认为,整合报告信息还应强调并增加综合性这一个特殊的质量特征,同时参照SFAC8的最新研究成果,将整合报告的质量特征层次化,从而更加明确了各个不同质量特征的重要级别,即基本质量特征、强化质量特征及信息约束条件。基本质量特征包含综合性(概括性、简要性及明细性)、相关性(预测价值及证实价值)和可靠性(完整性、中立性及避免重大错误);强化质量特征包含可比性和可读性;此外,是否将信息约束包括“成本效益原则”和“重要性原则”仍然值得商榷。
(四)整合报告的内容框架及编报标准的确立 IIRC关于整合报告框架的推出是一个里程碑,也是下一步会计发展的方向。我国应积极参与IIRC全球统一整合报告框架的制定,使其充分考虑我国和新兴经济体的特殊情况,为此,本文认为,我国应在框架发布之前以征求意见的方式,向全球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发出调查问卷,广泛吸取反馈意见,以求推动所制定框架的科学性和适用性,降低企业信息的不对称性,从而为更好地提升整合报告质量和透明度做出积极的贡献。此外,企业应将“可持续价值增量”作为整合报告的出发点,拓展了传统财务报告的视角,所构建的整合报告框架应在一定的程度上揭示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并且清晰、完整地解释了企业的财务与非财务表现间以及FESG信息与企业价值间的因果关系。基于我国的经济环境背景,笔者提倡我国上市公司整合报告内容框架的构建应逐渐增强价值创造过程和风险报告的披露,应将财务、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这四个维度的信息同时整合在一份整合报告中,形成一份新的FESG四维信息报告。然而,该报告的框架体系该如何设计,每一个维度的信息披露该设置哪些关键指标等仍然值得思考。在报告的标准上,笔者建议着手制定出一套高质量的整合报告准则,为整合报告制度形成、体系构建与执行做好准备,做到准则制定过程的公开性,提高透明度。如前述及,整合报告以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相比单一的财务报告应具有更高的综合性、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以及可读性的质量特征。此外,本文研究过程中也发现非财务信息披露存在定量信息不足、范围不一致和随意性等问题。相比国际财务报告报告准则(IFRS),整合报告准则也应对非财务信息进行统一规范。非财务信息的量化也是整合报告在技术处理上的最大挑战,我国应推广XBRL(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和Web 2.0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其要求,由此提高了非财务信息的可比性和可信度,减少现有的定量信息不足和随意性等问题。
四、结语
整合报告理论研究为整合报告相关准则的制定和实施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而这些准则的制定和完善能够为整合报告的实务提供行动指南。整合报告是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桥梁,本文对整合报告理论的历史演进及发展趋势作了深入地探讨。当前我国经济环境尚属非理想状态,各种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为此,我国企业整合报告体系的构建既需要努力与国际趋同,同时还应该从中国的特殊国情出发,兼顾准则经济后果和实用性的顾虑。笔者认为,探索一套适合我国企业发展的整合报告体系仍然“长路漫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