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会计电算化对财务工作的影响及改进措施

会计电算化 影响 现状 建议
  一、会计电算化对财务工作的影响
  (一)会计电算化对传统会计主体假设的影响
  会计主体,是财务工作的空间范围,是指具有独立性的个体单位。财务工作流程需要以独立性的个体单位作为空间界限,也即“会计主体假设”。传统会计主体依靠两个基础进行具体选定,详见表1-1。
  上述的选定依据拥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其要求企业的业务结构和功能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电子技术的发展,上世纪末起,“互联网络公司”开始产生和运营。其没有明确的空间范围和固定形态。可以依据业务发展情况和市场变化,划分具体业务。同时也能不断调整其关联企业或成员公司。互联网络公司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容易产生许多不确定性因素。传统会计主体假设中,强调的是具有独立性的个体单位。其要求无法适应互联网络公司这种可以临时联盟而没有明确的空间范围和固定形态的公司形式。原有的围墙形式的传统会计主体理论要求已无法适应越来越无边界的现代企业。
  (二)会计电算化对账务处理流程的影响
  传统会计主要是指手工记账。该形式下的会计账务处理流程,简单而言,就是制作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而在会计电算化的形式下,从制作凭证到登记账簿和编制报表全部“一条龙服务”,全部环节都通过计算机软件一气呵成。不仅如此,当需要查找中间资料时,通过软件系统的查询功能,简单操作下就能实现。在会计电算化下,整个账务处理流程具有一体化特点,以及高度的严密性和连续性,直接使得财务报告的时效性得到了切实保证。在会计电算化形势下,原有的对账务处理流程的划分已无必要,“一条龙”式的账务流程符合时代发展和当前需要。
  (三)会计电算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发展逐步深入和完善,在不断提高会计核算效率的同时,会计信息的传递速度逐渐加快,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还获得了深入和长足的发展。企业因此而获得了巨大收益,但与此同时,其内控机制也面临着挑战和新的问题。在当前,无论何种性质的企业,内控机制都普遍薄弱,这就使得诸如财务人员的权限等问题便在薄弱的内控机制中显得较为突出。这从侧面督促我们必须在充分考虑会计电算化特点的基础上完善内控机制。会计电算化对内控机制的另一个影响是,在会计电算下模式下,财务软件不仅具有超强的计算功能,而且其结果具有仿真特点。在此影响下,原有的内控的措施和方式已无法满足使用需求。比如,传统会计模式下的编制凭证汇总表、科目汇总表、试算平衡表,以及人工进行的账账核对、帐表核对等工作,已无存在的必要性。再如,针对凭证金额合格账户发生额、余额的平衡检查,在电算化模式下,都统一在计算机内部自动完成,也没有存在的必要性。
  二、我国电算化会计发展的当前现状
  (一)我国电算化会计起步晚,普及面窄
  我国电算化会计真正起步还要源于上世纪70年代末,相对于其他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起步较晚。共经历了三个阶段:试探性阶段;初步发展阶段;稳步发展阶段。自上世纪90年代我国产生和发展了大量计算机网络公司以来,我国电算化会计的软件化发展得到了迅猛提升,但是当时的电算化会计的普及面并不广泛,大多数企业依旧选择手工记账模式。
  (二)财务软件智能扩展不充分,与企业的融合性有待提高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需求的标准和要求越来越高,财务软件的主要功能不仅局限于核算,而是开始增加预测和决策的职能。并且在核算和预测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决策,在决策的制定过程中再加强内部控制,以及在这之后还要进行汇总核算和分析。这一目标倘若真正实现,无疑会给广大企事业单位带来巨大益处。然而,当前的财务软件都普遍存在一定问题,比如,不具有关键性的管理职能,很多其提供的已知功能则的实用性欠缺,使得财务软件很难与企业要求完全融合。
  (三)缺乏能够掌握电算化会计软件的专业性人才
  当前,电算化会计已经发展的相对完善,但与此同时,却也对具体操作的财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其要求财务人员不仅能熟练操作和掌握计算机常用的软硬件,还要对会计电算化软件非常熟悉。这样的要求,对新时代的年轻财务人员并不困难,但是对于一直从事在财务岗位的老会计人员,却具有很大的难度和挑战性,其一直使用手工记账和传统账务处理程序,不但不会运用财务软件,而且甚至有些认为多此一举,无法理解会计电算化实行的意义所在。而对于新时代的年轻财务人员,虽然在学校里学习过理论的财务软件知识,但是实际经验却并不充足,可能在具体操作时无法灵活运用财务软件应对复杂的账务处理。在遇到问题时,即使找到软件的维护人员,但是对问题的实际解决并无很大作用,因为维护人员多为计算机专业出身,对财务知识了解较少甚至并不知晓。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会计电算化的发展。
  (四)财务软件的数据安全保密性相对薄弱
  一旦一个企业或事业单位选择了某一种财务软件,那么该财务软件会包含诸多企(事)业的信息,甚至很多机密信息。因此,财务软件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十分关键。然而,在我国当前,有关财务软件的这两点要求都难以得到切实保证,我国目前财务软件的数据安全保密性还比较薄弱,还存在着很多安全漏洞和隐患。在很多情况下,不但数据容易丢失损坏,还容易被恶意窃取。这也是很多企(事)业单位专门安装财务软件的电脑不联网的原因,但是单纯的依靠不联网,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安全性的实际问题。
  (五)人们对会计电算化缺乏正确认识
  通过上文可知,在我国,会计电算化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相对其他国家而言,我国的会计电算化起步较晚。会计电算化若想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获得充分发展,离不开企(事)业单位管理者的重视。然而,现实情况是很多单位管理者对会计电算化缺乏足够的正确认识。其普遍认为会计电算化只不过是会计核算工具的一种改变而已,并没有认识到会计电算化对财务职能、企业管理模式、内部控制的影响和意义,无法做到站在企业整体的角度理解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性。
  三、会计电算化的改进措施
  (一)培养具有现代化特征的会计人才
  由手工记账向以财务软件为特征的会计电算化的转变,从某种意义上也代表着由传统教育模式向现代教育模式的转变。在当前形势下,培养具有现代化特征的会计人才是时代之需。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和普及,现代化的财务人员不仅能够熟练操作电脑,还要具备较强的分析、判断,以及逻辑推理能力。因此,培养具有广泛的知识结构、熟练的操作能力等的现代化复合型会计人才势在必行。
  (二)手工操作依然是会计电算化的基础
  会计电算化是通过借助电子计算机为媒介,整个处理过程展现出计算机与人工的有效结合。虽然财务人员利用会计电算化可以实现制作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一条龙服务,但是具体操作时仍然离不开人工,手工操作依旧是会计电算化实现的基础。而且手工操作除了指有关财务处理流程的具体操作,还包括对会计档案等信息的保存和保管,以及对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维护。因此,加强手工操作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三)在手工操作的基础上,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全面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壮大,企业的经营活动和内部财务事项日趋复杂,为了在此情况之下帮助管理者和债权人以及投资者能够有效而及时的做出决策,需要掌握更具实效性的财务信息。而高时效性的财务信息的获得离不开高效准确的会计手段,会计电算化恰好满足这一要求。而且,随着决策这一要求的加强,会计电算化需要在手工操作的基础上,在原有的软件模式下,加入预测、决策模型以及数学分析测算方法,利用这些模型和方法加之原有基础,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全面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