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研究与开发投入问题研究
摘要:无形资产是企业的一项重要资源,拥有无形资产就等于掌握了取得超额收益的能力。而研究与开发投入作为无形资产的一种体现,其合理有效的投入已经成为推动企业创新和发展的决定力量。因此对企业研究与开发投入现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研究与开发费用相关界定入手,在分析我国企业研究与开发投入现状的基础上,与发达国家投入状况进行比较,探讨我国企业研发投入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研究与开发 投入问题 研究
一、研究与开发概述
(一)研究与开发的界定。研究与开发是为了增加知识总量,探索新知识的应用而进行的创造性工作。对于处在经济全球化的我国企业来说,由于技术更新与市场竞争的压力,研究与开发活动已经成为了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生命之源,没有研究与开发投入,企业就失去了未来发展的机会,因此可以说研究与开发投入代表了企业未来创造利润的能力和企业发展的潜力。为鼓励我国企业开展研发活动,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明确规定,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
(二)企业研究与开发的特征。研究与开发投入作为企业技术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具有投入成本高、承担风险大、成效远期性等特征。
1.投入成本高。企业的研发往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设备及科研人员。在《欧盟产业研发投入记分牌》的报告中,按照研究与开发投入的高低共收录了1 400家公司的数据,其中包括400家欧盟公司。这1 400家公司2010年的研究与开发总投入为4 560亿欧元。2010年这些公司的净销售额为13.9万亿欧元,研发投入占其比例为3.3%。
2.承担风险大。由于研发具有较强的探索性,未知因素多,不确定性大。从技术发明到商品化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技术替代等各种不利情况。加上市场的接受性、组织的适应性等一些非技术因素,使得企业研发的风险很高。
3.具有远期成效。企业进行研究与开发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一种持续不断的发展,以保持企业源源不断的利润创造能力。但是,从研发项目的投入到研发成果的形成一般需要较长的时间,或者说研发成果是否能改进产品、工艺、设备等诸多方面也有待时间的检验。因此,研究与开发费用具有远期效益。
二、我国企业研究与开发投入现状
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大小反映了一个国家对科技发展的重视程度,也反映了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2006年2月9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颁布,提出到2020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力争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下,本国人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和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均进入世界前5位,这使得科技创新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近年来各项科技指标飞速增长。但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主要实行以政府为主导的全面技术引进政策,企业主要依靠技术引进和技术模仿,而不是自主创新来获得技术进步。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的研发动力和研发投入还有很大的差距。
(一)企业研究与开发投入总体情况。首先,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总额增长迅速。2010年我国的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总额达到7 062.6亿元,比2009年增加了1 260.5亿元,增长21.7%。从表1中可以看到,2006年,全国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为3 003.1亿元,到2010年则达到7 062.6亿元。与此同时,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也是逐年提高,从2006年的1.39%上升为2010年的1.76%。
(表略)
其次,我国研究与开发投入强度不够。虽然我国企业的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呈逐年上涨趋势,但从整体看来,我国企业研究与开发投入强度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与发达国家的研究与开发投入强度(研究与开发经费/GDP)相去甚远。从表2可以看出,美国、德国、法国等国家的研究与开发经费/GDP的比值都超过2%,日本和韩国甚至超过3%,而我国只有1.76%。
(表略)
(二)企业研究与开发人力资源投入情况。研究与开发人员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力量,扩大研究与开发人员队伍规模是实现我国科技发展规划目标的前提条件。“十一五”期间,我国研发人员总量呈现加速增长态势,规模上升至全球首位,但研发队伍的结构和质量仍存在改善的空间。由表3可以看出,自2005年以来,全部研究与开发人员总量保持高速增长趋势。2010年,全社会投入科技活动和研究与开发活动的人员数量继续增长,研究与开发人员总量达到了255.4万人,比2009年增加26.3万人,增幅为11.5%。每万就业人员中研究与开发人员的数量也逐年攀升,这标志着我国企业研发人员的数量增加,科技活动水平的提高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
(表略)
虽然我国的研究与开发人员数量增长快速,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由表4可以看出,我国研究与开发人员总数量比很多发达国家都多,但是从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究与开发人员所占的比例来看,我国每万名就业人员中从事研发活动的研究与开发人员为34人。这个指标远低于发达国家。这种情况与我国经济增长和科技进步的迫切需要极不相衬。
(表略)
(三)企业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分配情况。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活动按照活动类型进行分类,可以大致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类,其中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都属于科学研究范畴,代表着原始创新的能力和水平。这方面的投入能够反映政府对推动科学前沿探索做出的努力,是世界各国政府高度关注并大力支持的科研领域。而试验发展的投入规模则代表着科学研究的应用能力,这方面的投入能反映出一国或一个地区新产品和新技术开发的水平和能力。按照这种分类方法,同样可以把企业的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分为基础研究支出、应用研究支出和试验发展支出三种。由表5可以看出,我国的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主要运用于试验发展,在2010年占到总支出的82.8%,然而,我国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仅仅占到了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的4.6%和12.6%,与其他国家之间有一定的差距。
(表略)
三、成因及建议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我国无论是在研究与开发资金方面还是在人员方面,投入增速较快。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们还存在着研发投入意识薄弱,研发投入强度不大;研发人员比例较低;研发技术基础薄弱,自主创新动力不足等的问题。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一)增强企业研究与开发投入意识与力度。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企业对研究与开发投入的重视程度也随之提高,但我国企业研究与开发投入的整体水平仍然偏低,投入比例不协调,与发达国家仍存在很大差距。针对这种状况,企业管理层应充分认识到研究与开发活动对提高企业未来发展潜力以及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作用,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机制,强化研究与开发活动的管理效率和内部运行机制,逐步提高企业研究开发部门的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同时还要加大企业研究与开发资金投入力度、提高研发资金使用效率,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平台。
(二)加强培训,提高研发人员素质和比例。企业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研究与开发费用投入的一部分,对企业长久持续发展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首先要通过扩大企业研发队伍规模,合理调整研究与开发人员在全部就业人员中的比例,力争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从而增强企业技术资产实力和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其次,企业要通过完善员工培训机制来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和创新意识,尤其要重视对科研人员的引进和培养,以利益机制这个杠杆来激发他们的创新积极性。
(三)推动企业技术创新。随着技术升级步伐的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是所有企业都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应加强对企业的技术创新引导,制定鼓励企业进行研究与开发投入、持续创新的政策,特别是鼓励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支出的投入,加强科研与生产的结合。企业要树立起技术资产是企业研究与开发活动中的核心资产的观念。对技术资产的质量、数量和经济效益都要定期评估和考核,通过对技术资产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企业研究与开发投入的良性循环。S
参考文献:
1.谭清美,王子龙.军民科技创新系统融合方式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
3.李明辉.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因素:基于我国制造企业调查数据的研究[J].科技政策与管理,2009,(3).
4.陈海声,周维.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与内部资金相关性的实证分析[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3).
5.范红忠.有效需求规模假说、研发投入与国家自主创新能力[J].经济研究,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