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人才需求与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这几年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但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缺少规范,专业财会人员十分缺乏,严重制约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和提升。本文通过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人员的现状分析,寻找会计人员缺失的原因,探索如何满足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会计人才需求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 会计人才需求 培养模式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继家庭承包经营、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税费改革之后,我国农村经营体制的又一制度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对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推进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发挥着重要作用。客观审视其发展历程和现状,取得的成绩很辉煌,但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也很严峻。从笔者所调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制度执行和会计核算工作的情况看,如何加强会计人员队伍建设,规范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引领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强做大,是当前政府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必须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就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人员现状及培养模式方面作一点探索。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人员的现状
(一)会计人员配置不合理,不能适应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需要
2008年1月1日开始执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未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设立会计机构,但是提出了应当配备必要的会计人员或者委托相关的机构进行代理记账。从笔者调查的浙江20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来看,90%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都配备了专职出纳人员,而仅有20%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配备了专职会计人员,比较普遍的现象是会计出纳一人兼任。很多农民专业合作社也认识到随着专业合作社业务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大,需要尽快配备专职会计人员,但是农民专业合作社难以吸引和留住专业财会人员成为制约。
(二)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制约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员绝大部分都是农民,整体受教育的程度较低,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不强,对会计人员在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合作社的会计、出纳岗位通常由理事长、监事长或本社社员代理,或者聘用村会计、村出纳兼任,而这些兼职从业人员不熟悉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制度,即使是专职的会计人员也大部分来自社员,由于缺少会计专业的系统训练,又没有会计专业的系统知识和财务管理知识,不能正常发挥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基本职能,不可避免会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核算与资金管理混乱,制约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三)培养机制的不完善,造成会计人才供给缺陷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设有会计专业,为国家经济建设输送了大批的会计专业人才。但却很少有院校制定对农村或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专业会计人才的计划,高职院校的会计教育远远不能体现“三农”工作对会计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更不可能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一特殊组织提供专业对口的会计人才。
二、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与农民专业合作社需求的差异分析
高校当前以会计学历学位教育为主,其他培训方式为辅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与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人才需求之间有较大差异。
(一)教育主体方面
农民专业合作社由于条件的限制很难主动参与到教育活动中,从而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会计人才需求在高校教育模式中很难得到体现。
(二)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方面,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相关课程设置缺乏
目前,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都设有会计专业,会计专业定位大多是企业会计为主,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大多是采用“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的教学模式。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的教学尚属空白,而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其资金来源、成员构成、业务往来、盈余分配等方面具有独特性,这决定其财务会计制度具有不同于一般企业会计制度的特殊性。即使是一些农林高校,也忽视本校优势资源和办学特色,参与其他综合和财经类院校的通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竞争中去,并未形成自己办学理念和风格,同质化倾向严重,导致涉农会计人才培养与需求脱钩,无法适应会计人才市场的差异化需求。
(三)涉农会计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方面,普遍被忽视
近年来,各高职院校往往注重通用型会计专业课程的建设,淡化了特殊行业对专业人才的特殊需求,由于多数职业院校不开设涉农会计课程,也就很难看到涉农会计教材。这种教学与研究的现状,导致了目前快速发展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农业会计专门人才的需求与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的相悖发展。
(四)教师的专业背景与素质是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人才培养与需求产生差距的重要因素
师资水平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但是目前即使是农业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教师中有农业经济教育背景的也不多,又由于缺乏实际操作经验,讲授知识只是照搬书上理论,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的保证。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人才需求与培养模式的协调对策
综上分析,现有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很难满足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亟需建立一个以农民专业合作社需求为导向,以职业院校学历教育为基础,以继续教育为持续动力,以在职培训为补充的会计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一)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念是建立新模式最需要的基石
在新形势下,高职教育应充分挖掘源于理论、政策、法制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优势,围绕服务就业这一核心,变革办学思想,树立全新理念,创建全新办学模式和运行机制。高职院校要树立“近农亲农”观念,积极参与“涉农”教育和培训,树立为“三农”服务的全新思想,树立以农民专业合作社需求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导向,这是建立新模式最需要的基石。
(二)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是建立新模式最直接的路径
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合适的形式全程参与高校会计人才的培养是建立新模式最直接的有效路径。有一定实力和基础的专业合作社可以通过与高职院校联合办学,签订人才培养订单的方式,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建立常年关注会计人才培养的院校或机构,集中行业或区域内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出现的问题与需求,与学校或培训机构进行全面的沟通协作。这样既能保证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专业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又能鲜明地体现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人才需求的行业与地域特征。
(三)改革现有的培养模式是建立新模式的核心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适应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社会经济组织接受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需求。高校要更多地关注农民专业合作社需求,加强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积极为“三农”发展服务,改革现有培养模式是新模式建立的核心。
首先,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村改革发展产生的新事物,是我国农村经营体制的又一制度创新,是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鉴于此,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和积极适应农村发展的这一需要,充分发挥与利用职校师资、设备、场地与教材优势,在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和提升中积极参与,改革传统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新模式,设置专门专业(方向)、重构课程体系,培养专门师资,搭建高职院校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的新平台。
其次,在课程体系设计中设置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论与实践课程作为选修模块,培养符合农民专业合作社需求的特色会计人才。
第三,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应当鼓励专业教师到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了解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核算的特点,了解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真实需求,教学只有与实践结合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专业人才。
(四)完善会计人才继续教育制度是新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现在有不少的代理记账机构为农民专业合作社代理记账。但在会计人员后续教育中,财政部门很少有把《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制度》作为可供会计从业人员选学的模块,代理记账的人员无法实现知识更新。因此建议在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中,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制度的讲座内容设置单独模块,从而使现有的会计人员,有部分可以转型,能胜任某些农民专业会计的代理记账工作。
(五)充分发挥各类培训机构的作用是新模式建立和发展的必要补充
培训机构通过举办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的培训,相对于高校教育和继续教育,更具有灵活性、时效性和针对性。按照《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提出的要求,为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培养工作,农业部确定了首批19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培养实训基地。这些培养实训基地是培养合作社人才的重要阵地,承担提升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管理水平和经营能力的任务。在新模式中涉及到多方主体,政府和媒体对于正确人才培养观念的形成发挥着重要的外部驱动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会计人才需求方,可以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将需求信息反馈给由高校、财政部门和培训机构构成的培养方,后者则分别通过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和培训教育等方式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培养优秀的会计人才。同时。各培养主体之间也不是彼此孤立的,应进行有效的沟通和资源共享。
(六)政策引导,实施补助,留住会计人才是新模式建立和发展的必要支撑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增强高校为农村输送人才和服务能力,办好涉农专业。通过政策导向,实施财政补助,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社用人制度,引导、吸引和留住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引导、吸引和留住大学生“村官”到重点合作社担任理事长助理,引导、吸引和留住高职会计专业大学生到合作社担任会计,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注入新鲜血液。J
参考文献:
1.刘利群.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人才需求与培养模式[J].会计之友,2010,(12).
2.郁翔.关于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中开设《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课程的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