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精益化生产模式下作业成本法应用的探讨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我国企业与国际经济的关联度也在不断增强,很多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和理论也在不断被引入并应用。比如很多国际知名企业采用的“企业精益化生产模式”以及与这种生产模式相关的作业成本法管理等。但是很多企业并没有真正认识到什么是精益生产模式或者在这种生产模式下开展作业成本法管理的必要性。本文对此做一探讨。
一、精益生产综述
(一)精益生产的概念
精益生产是一种以尽量少的资源、极低的耗费及时生产出客户满意产品的生产方式,是所有制造企业追求的生产模式,而经济专家们从精益生产模式中提炼而成的精益思想也已成为所有企业改革管理模式的一种指导思想。“消除一切浪费,力争尽善尽美”是精益生产方式的精髓。追求精益需要不断地去寻找浪费、分析浪费的诱因、比较消除浪费后的增值额等。从中可以看出,科学的成本管理是精益生产模式中减少浪费的核心要素。
(二)精益生产的特点
1.识别价值流。价值流是从原材料转变为产成品的整个流程,包括物质的转换、价值的转移和信息的传递过程。精益生产识别价值流的目的就是在价值流中找到增值和非增值的活动,进而去掉那些非增值的活动。精益生产将非增值活动叫做浪费,识别价值流就是要发现浪费和消除浪费。
2.拉动式准时生产。拉动就是按照客户的需求投入和产出,以最终用户的需求为生产起点,强调物流平衡,追求零库存。由于生产和需求直接对应,消除了过早、过量的投入,减少了大量的库存与在制品,大量压缩了提前期,并保证了对后道工序供应的准时化。
3.团队合作。精益生产中的每位员工都被按其工作角色分配到企业的作业活动中,并获得与其岗位职责相对应的决策权。员工在工作中不仅是执行上级的命令,更重要的是积极地参与,起到决策与辅助决策的作用。
二、作业成本法及管理综述
(一)作业成本法
所谓作业是指企业为提供一定量的产品或劳务所消耗的人力、技术、原材料、方法和环境的集合体。企业的生产是一条相互关联的作业链,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作业转移的同时,伴随着价值的转移,最终产品既是作业的集合又是价值的集合。这些作业有的会发生成本,有的不会发生成本。有的会创造附加价值,有的不会创造附加价值。作业成本法是一种基于产品或服务等作业的消耗而导致资源消耗,从而将成本分配至产品或服务的成本计算方法。首先,作业成本法将相关的成本消耗联系在一起,对引发成本支出的各种因素进行有效识别;与此同时,作业成本法将产品和相应的消耗作业进行相关性联系,进而提供更精确、更有效的成本信息。核心理念是按照各项作业消耗资源的多少把成本费用分摊到作业,按照各产品发生的作业多少把成本分摊到产品。其基本原理如图1所示。
(二)作业成本管理
所谓作业成本管理,主要是将作业成本信息作为基础,并将提升客户整体价值和提升企业利润水平作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新型的、集中化的管理方式。它是对作业成本法的有效延伸。
(图略)
如图1所示,作业成本法包括资源、作业成本对象、成本动因(作业动因、资源动因)、分配通道四大要素。资源是成本的源泉,企业一般存在诸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间接费用等资源性成本项目。成本对象是成本分配的终点,可能是产品或服务。
三、企业精益化生产模式下引入作业成本法管理的必要性
我国加入WTO以后,对国内很多企业既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特别是近年来国外竞争者对我国企业冲击力的不断加强,竞争的加剧使企业获利空间越来越小,面对这样的形势,很多企业开始注重精益化生产模式的应用,对成本的准确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因为获利空间的缩小,已容不下成本失真而产生的误差。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采用简单的比例法对各种成本进行分配或再分配,很可能是不相关的,甚至为管理者编制计划和实现控制提供误导信息。以作业成本计算为基础的作业成本管理模式不仅能够提供各种更加准确的作业成本信息,有利于企业更好地进行成本控制和经营决策,而且能够利用所提供的成本信息,发现作业中的浪费现象,并分析其原因,从而消除不增加客户价值的作业,实现企业竞争力和盈利能力的不断提升。
四、作业成本法管理在企业的应用
(一)作业链分析
作业成本法得以实施必须要进行作业链的分析。不同的企业其作业链构成是不一样的。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作业链的分析。一是确定关键流程。在企业庞大而复杂的流程系统中,有选择的挑选关键流程进行分析,即确定生产及其所在企业的重要的作业链。二是采用流程图的方式描述企业流程,以便于以后工作的展开。
(二)成本动因分析
作业成本法及作业成本管理坚持二维观:一是成本分配观,即成本计算,概括为:“资源→作业→成本对象”;二是过程观,即作业控制,概括为:“过程分析→作业→持续改善”。从这两方面讲,成本动因的确定与选择是成本计算的关键,若不能找出合适的成本动因,就可能会影响成本计算的科学客观,进而也无法合理进行作业控制。具体成本动因分析可用图2所示流程表示:
其中:Rfi表示第i种资源动因;Wfi表示第i种作业动因;Cfi表示第i种产品成本。
当然,引起一项作业或一种产品的资源动因(作业动因)可能有多种,同时一个资源动因也可能引起多项作业或者产出多种产品(一项作业也可能生产多种产品),这时就需要计算并选用资源动因率与作业动因率,以便具体量化各作业中心成本和最终产品成本。
(三)作业的控制
作业的控制即通过动因分析和作业分析,挖掘生产过程中引起作业的根本原因,考察作业的执行情况,判断出增值作业与非增值作业,并计算出增值成本和非增值成本,以衡量和反映作业与价值链的改善情况,以便不断采取措施削除和降低非增值成本。
五、应用作业成本法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一)坚持成本—效益原则
当选择的成本动因越精细时,越有利于成本计算的准确,但过犹不及,如选择太多的成本动因,将会使核算管理成本过高,结果得不偿失。企业在判断是否引入作业成本管理模式时,必须以成本效益原则为依据,在引入模式后创造收益的增加值与投入成本之间权衡,只有当创造收益大于付出的代价时,企业才能建立“作业成本管理模式”。
(二)坚持重要性、相关性原则
兼顾全局,即将管理工作的注意力集中于重要事项,对数额小、性质不大的费用项目以及无关大局的事项可以从略。
(三)作业成本实施中的“增值作业”和“不增值作业”的区分不可简单化
企业要对增值作业与非增值作业做出准确的判断,除需进行动因分析外,还必须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进行系统、全面的作业分析,只有当某项作业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才能判断其为增值作业,否则为非增值作业:一是该作业能够带来加工对象状态的改变;二是加工对象的改变只能由该作业实现,不能由价值链中的前一项作业实现;三是该作业使价值链中其他作业得以执行。
(四)作业成本管理不仅局限于生产过程的成本控制,还应有效延伸
作业成本管理注重于改善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对改善企业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面对经济的全球化,成本控制已不能局限于企业的生产过程的管理,应将成本控制从内部生产不断延伸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相关环节。向上延伸至产品设计阶段,实行成本的源泉控制,向下延伸至售后服务(即消费者消费全过程)。对产品生命周期进行全面的质量管理,将成本控制与质量管理覆盖至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实现产品生命周期维护成本和购买成本的总成本最低。只有这样才能统筹成本管理全局,取得最佳的成本控制效果。
六、结论
作业成本管理是对传统成本管理的一个重大突破,已经成为一种科学、有效的成本管理模式。但由于建立作业成本管理系统成本高、对企业管理环境要求高,实施难度大,因此,不可一蹴而就,要求所有企业都放弃传统成本管理模式,实施全面的作业成本管理。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结合成本效益原则,确定作业成本管理模式是否实施。S
参考文献:
1.殷俊明,王平心,王晨佳.供应链成本管理:发展过程与理论结构[J].会计研究,2006,(10).
2.刘倩.略谈作业成本法的产生及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2009,(2).
3.滕晓梅,生育新.精益生产模式下成本管理信息化实施研究[J].江苏总会计师通讯,2010,(1).
4.聂卫东.作业成本管理法在企业中的运用[J].财会通讯(综合),2011,(4).
5.孙红梅,胡安琴.作业成本管理模式在企业中的应用探讨[J].财会通讯(综合),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