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在契约中的作用——以公允价值会计为例
摘要:资源的有效配置一直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从微观上看,它以契约机制的有效运转为前提条件。会计是对契约各方经济权利与责任进行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的一种天然机制,在契约的签订与监督中起到重要作用,它促进了契约机制的有效运转,从而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本文探讨了公允价值计量机制对契约机制的影响,认为由于公允价值计量机制具有顺周期效应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相关利益人的行为,从而不利于契约机制的有效运转。
关键词:契约机制 会计 公允价值会计
一、引言
资源的有效配置一直是经济学家所关心的问题。从宏观上看,资源的有效配置需要法律界定产权、保护产权;而从微观上看,资源的有效配置以契约机制的有效运转为前提条件。在现代经济中,会计的作用日益突出,它为投资人、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提供了决策有用信息。同时,它是契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会计在契约机制的有效运转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进一步引入公允价值会计,对契约机制的有效运转又有什么影响?对以上问题的思考和研究,不仅能让我们理解会计的本质与作用,还能为会计准则的制定提供指导。会计运用其特有的方法(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对契约各方的经济权利与义务进行界定,在契约的签订与监督契约的履行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即会计有利于契约机制的有效运转,从而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同时,由于会计信息是契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不同会计规则与方法会对契约各方的权利与义务产生重要影响。
瓦茨和齐默尔曼认为,会计、审计方法的发展,以及它们被用作监督收取债务和履行契约的有效证据,在一定程度上又促进了契约的发展,现代意义上诸如债务契约、股权契约等的会计契约,都是由此演变而来的。本文的研究基于瓦茨与齐默尔曼的观点,认为会计与审计是产权结构变化的产物,是为契约的签订与监督而产生的,因此有关会计确认与计量方法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进一步以公允价值会计在契约中的运用为例,探讨公允价值会计对契约机制的影响。由于公允价值信息具有顺周期效应、易被操纵利用、造成财务报表更大的波动性等特点,因此对协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具有不利影响。
二、会计信息在契约中的作用
(一)契约理论。契约,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当事人之间,在自由平等的前提下,为改进各自的经济状况或经济预期所达成的关于经济权利流转的协议或约定。在现代经济中,为了实现经济利益目标,需要利益各方利用各自的比较优势进行合作。他们投入性质不同的资源,债权人是风险规避型的,他为企业提供所需的贷款并希望能够获得稳定的利息收入;股票投资者为企业提供运行所需要的资本,他们经常持有投资组合,风险承受能力比较大,因此希望通过承受较高风险来获取高回报;员工贡献自己的劳动,期望能够从中获得公平的工资报酬;管理层将时间、精力、智慧投入到企业中,负责企业的运行,他们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薪酬。这一过程以契约的形式实现,因此可以将企业看成是由一系列的利益相关者组成的契约的联结。投资者之间的合作可以增进彼此的福利,但是由于利益相关者各自的目标函数不一致,每个利益相关者都是从最大化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导致他们产生利益上的冲突。为了减少冲突,人们便签订契约来具体规定各种可能情况下个人的特定权利与义务。会计运用其特有的技术方法,对各利益相关者的经济权利与责任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因此会计内在地与契约联系在一起。会计在契约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缓解契约签订过程的信息不对称,构成契约的内容以及监督契约的履行。
(二)会计信息在契约签订过程中的作用。现代信息经济学关注信息不对称时,交易双方会作出什么样的行为,进而对市场的效率有什么影响。其中,以乔治·阿克洛夫的经典论文《柠檬市场:质量不确定性与市场机制》为代表。阿克洛夫在论文中具体阐述了信息不对称对二手车市场交易产生的影响。他得出的结论是: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买方面临二手车质量与价格不匹配这样的一种不确定性,因此会给出一个比较低的价格,而卖方因为得不到比较公正的价格而决定提供质量较差的商品或退出市场,从而使市场本可以存在的交易因为信息不对称问题而不存在,影响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契约的签订过程是一个风险决策的过程,它包括建立投资风险与报酬期望值,同时与交易方进行讨价还价。因此,契约签订过程以拥有充分的信息为前提条件。在现代企业中,企业管理层拥有信息优势,而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处于信息劣势地位,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使投资者签订契约面临很大的风险。投资者为了减少交易的风险,就必须花费资源去搜寻交易对方的信息。从信息生产成本的角度看,管理层由于更加了解企业的情况,由管理层生产信息并提供给外部利益相关者有利于节约信息搜寻成本。因此我们认为会计在契约签订过程中的作用体现为:节约了投资者的信息搜寻成本,同时它通过向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传递相关的信息,消除投资所面临的不确定性,使得交易双方的契约得以达成。
(三)会计信息构成契约的重要内容。在现代企业中,由于涉及众多的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的效用函数不一致使他们产生利益上的冲突,因此如何协调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是一个企业能否有效运转的关键。协调利益冲突要求精确计量生产要素的贡献及报酬问题。会计作为一种对资源的投入与产出的精确的天然计量机制便内在地与契约联系在一起,构成契约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见的利益冲突的情况就是股东与债权人利益的冲突。在企业中,管理层可能会从事一些将债权人的财富向股东转移的项目,如资产替代问题,即如果公司借款从事低风险投资项目,其利息支付与低风险相一致,那么,对股东和债权人的价值都不会有影响。但是如果管理层通过借款从事高风险项目,如果风险项目成功,获利的将只是股东,债权人只能获得固定的利息;如果项目失败,那么债权人得不到应有的利息收入。因此从整体看,债权人的价值将会因企业借款从事高风险项目而减少。由于存在这样的利益冲突,债权人往往通过契约来限制这种行为。契约内容规定了借款人必须履行的最低财务标准。如股利支付的限制、应当保持的最低利息保障倍数、最低营运资本以及固定资产处置的限制等等。当然,会计数据还被广泛运用于其他的契约中。如银行需要保持资本充足率以应付不确定性,资本充足率就使用到会计数据。管理层的薪酬计划往往与会计收益直接相关,税收的征收也以会计数据为基础等等。
(四)会计信息对契约履行的监督作用。契约的履行机制包括强制履行机制与自我履行机制,前者以法律手段解决契约的争论问题,后者则依赖于契约本身的内在机理构造。就契约自我履行机制而言,一方面应当能使契约各方的利益一致(如通过薪酬计划,使管理层为股东的利益最大化行事),从而有效减少机会主义行为。但另一方面,除非能够对投入与产出情况进行准确记录,否则难以监督与评价契约的履行情况。因此,会计计量是会计契约能够自动履行的前提之一。就契约的强制履行而言,由于契约的内容以某些财务指标为标准,因此法官在作出判断时需要利用会计数据。
三、公允价值会计对契约机制的影响
由于会计数据是契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会计方法与会计规则会对利益相关者的权利与义务产生影响。本文以公允价值会计为例,探讨其对几种不同类型的契约的影响。
(一)公允价值会计对债权契约的影响。债务契约是企业与债权人就债务的取得与偿还所达成的协议。为了保护债权人的利益,通常会在契约中加入一些限制性(保护性)条款,如最低经营资本的规定,股利支付的规定,最低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等指标的规定。债权人收取固定的合同收入,不参与企业的剩余分配,因此债权人更愿意采用更加稳健、保守的会计计量方法。稳健性原则要求在利润表中提早确认费用、成本而推迟确认收入、利得;在资产负债表少计资产、多计负债。它是一种对不确定性的审慎反应,以确保对经济活动中内生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给予充分的关注。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是一种有效的制度。但对股权投资而言,稳健性使得其无法对企业的价值作出正确的判断,因此丧失了投资的机会。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机制,有利于缓解稳健性给股权投资者带来的投资损失,同时对债务契约的作用有积极的一面,因为公允价值会计能提供更加及时透明的信息,使债权人得以及时地评价流动性指标、偿债能力指标以及盈利能力等相关的指标。但由于公允价值计量将过多的噪音引入财务报告中,在经济繁荣时期,过分地高估资产,不利于债权人评价企业真实资产与未来现金流的状况。同时,由于可验证性较差,公允价值会计易为管理层利用,进行盈余管理以达到相关限制指标的要求,从而损害债权人的利益。
(二)公允价值会计对股权契约的影响。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股权的分散化程度越来越高,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日益显著。尽管在形式上股东可以通过投票成立董事会来控制管理层,但是,在实质上,企业资源的控制权最终仍由管理层所掌握,股东只能以“用脚投票”的方式在证券市场上与企业进行间接的沟通。一方面,股东比较关注企业能否给自己带来稳定的收益;另一方面,股东比较关注股票的资本利得。就第一方面而言,股东倾向于比较保守的会计政策,因为保守的会计政策有利于投入资本的保全。另一方面,股东期望能获取更加及时透明的信息以在资本市场上取得成功。引入公允价值会计,能够为股东提供更加及时、相关透明的会计信息,股东据此可以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但是公允价值会计将过多的“噪音”引入到财务报表中,造成财务报表的过分波动,使得投资者判断失误。在经济上涨时期,公允价值会计提供有利的财务信息,导致股东可能会过度追求股票,造成市场的虚假繁荣。在经济下行时期,公允价值会计则提供不利的财务信息,由于股东对收益与损失的反应是不对称的,基于对损失的过度敏感,股东可能会不理性地抛售股票,造成市场的紧缩。
(三)公允价值会计对薪酬契约的影响。为了缓解管理层与股东的利益冲突,往往将管理层的薪酬与企业的收益挂钩,即实施薪酬契约计划。由于会计收益被用来作为管理者报酬的评价指标,这样管理者就会考虑对会计收益由于受到会计方法与规则的重要影响,甚至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化而通过会计政策进行盈余管理。薪酬契约要在激励管理层的同时也尽量约束管理层的道德风险。就激励管理层而言,应当选取能反映管理层努力程度的计量方法;另一方面,计量方法应当避免扭曲管理层的行为。公允价值会计将市场的波动引入到财务报表中,这些市场波动不能由管理层控制,因此公允价值会计不利于评价管理层的真实业绩,从而不利于激励管理层。同时,公允价值会计可能会扭曲管理层的行为。管理层可能在经济繁荣时期过度自信地买入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实现当期收益最大化,这种追求短期利益忽视长期利益的行为,会造成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财富向管理层转移的不公平现象。另外,由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可验证性较差,管理层容易通过公允价值来进行盈余管理,平滑各期的收益使自身的收益最大化,从而损害股东利益。
(四)公允价值会计对税收契约的影响。税收契约是企业与税务机关之间有关财产权利流转的权利义务约定。从法律的角度上讲,它是税务机关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企业征收的收入,通常以流转税和所得税形式取得。税收契约应当保证公平与效率。首先税收契约应当在平等、自愿、公平等相关原则的基础上达成,税务机关应当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征收。其次,税收契约应当保证一定的财政收入以实施宏观目标,实现经济的总体效率。最后,税收契约还应当避免给企业带来过多的负担,以免不利于微观个体的活力与效率。由于税收契约以会计数据为基础,因此有关会计方法就会对税收契约的公平与效率产生影响。公允价值信息的可靠性与可核实性比较差,会加大税务机关核查企业是否及时足额缴纳各种税费的成本。另一方面,使用公允价值可能易被管理层操纵进行盈余管理,从而无法保证取得一定的财政收入。
四、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财务报告
综上,企业是由一系列的利益相关者组成的契约的联结,各利益相关者存在利益上的冲突,因此他们通过各种显性契约和隐性契约来规定其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我们认为,基于现代企业涉及的利益主体众多,企业不仅应当关注股东的利益,还应当关注各利益者的利益。因此反映企业状况的财务目标应由为股东的投资决策服务转为为各利益相关者的决策服务。从一定程度上看,利益相关者共同财富最大化不仅可以覆盖股东价值最大化,而且从质上也优于股东价值最大化。因为它的出发点和企业目标保持一致。它不再仅仅局限于股东和管理层双方的博弈问题,而是将其他的利益相关者的冲突模型也考虑进来,是一种着眼于企业价值的创造过程的思想方法,真正反映了现代企业财务契约的本质要求。
由上述讨论可以得出两个启示:一是会计信息充分披露的需要。由于在现实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从而产生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使一些契约无法达成,一些契约无法被监督,从而影响契约制度的有效运行。充分披露的会计信息,可以减少投资人决策的不确定性,从而达成与企业的交易;同时也能限制经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使激励制度良好运转,从而提高经济效率。二是保持会计信息的中立性,由于会计信息制度协调契约双方的利益平台,不同的会计政策、计量规则等会计方法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利益的分配,从而影响到产权的公平性,可能造成冲突并引起交易成本增加。因此会计信息应当从保护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出发,不应当明显的偏向一方的利益而损害另一方的利益,而会计主体是决定会计信息列报的主要一方。
五、结论
企业是利益相关者参与的一系列契约的联结,各利益相关者有合作的愿望,但同时存在利益的冲突,因此他们通过契约来协调利益冲突。会计信息作为一种人为的制度安排,可以减少契约签订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作为契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监督契约的履行情况,使得契约机制得以有效运转,从而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S
参考文献:
1.罗斯·L·瓦茨,杰罗尔德·L·齐默尔曼,陈少华等译.实证会计理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2.威廉·R·斯科特,陈汉文等译.财务会计理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3.张维迎.所有制、治理结构及委托代理关系——兼评崔之元和周其仁的一些观点[J].经济研究,1996,(9).
4.李林.公允价值会计信息对债务契约的影响研究[J].商业时代,2011,(16).
5.张瑞琛.公允价值计量与税收契约相关性的理论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