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资本二维属性的资产负债表性质研究
摘要:本文以资产负债表的名称演变为脉络,对资产负债表性质的已有认识进行了梳理。基于资本的二维属性将企业抽象为一项资本,在此基础上认识到资产负债表提供的是有关企业资本的信息,故将其称为资本表可以更为准确地反映资产负债表的经济性质。
关键词:资产负债表 资本 资本表
一、资产负债表名称的演变
随着会计理论的发展和会计实务的完善,资产负债表的名称也在不断的变化。在会计的早期阶段,资产负债表也被称为财务表、资财及负债表、资产负债与资本表等。20世纪初起资产负债表被定名为“Balance Sheet”。我国会计界将“Balance Sheet”翻译为资产负债表,这一名称在我国长期沿用,早已约定俗成。
英文Balance,本身具有“平衡”和“余额”两种含义。因此,“Balance Sheet”直译成汉语应当是“平衡表”或“余额表”。平衡表对应的是账户式资产负债表,就是按照“T”型账户形式设计,根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等式,将资产列在左边,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列右边。左右双方总额相等,也即左右两边保持平衡,这正是将资产负债表称为“平衡表”的原因。余额表对应的是报告式资产负债表,即根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垂直列示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项目。所有者权益是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另外编制该表所用数据源于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各总分类账户在某一特定日期的余额,这正是将其称为“余额表”的缘由。平衡表或余额表是按照报表的形式来命名的,其名称只是反映了报表的外在形式、会计要素之间的平衡关系,并没有涉及报表的本质,并没有告诉我们资产负债表提供的是什么信息。
“资产负债表”是按照报表所提供的信息类别来命名的,即该报表提供了资产、负债的信息。但是,资产负债表不仅提供资产和负债的信息,还提供了所有者权益的信息,而所有者权益信息的重要性并不亚于资产和负债信息。由此看来,资产负债表更为贴切的名称似乎应当是“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表”,这样才可以涵盖其所提供的全部信息类别。资产负债表的确提供了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个会计要素的信息,但是,该名称并没有反映这三个会计要素所构成的总体的性质,即资产负债表本身提供的是什么信息。
而今出现了将平衡表(Balance Sheet)更名为财务状况表(statement of Financial position)的趋势,如FASB在其概念框架研究中就不再使用平衡表而改为财务状况表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四十五条指出,资产负债表是指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财务状况表”这个名称已经触及到资产负债表的经济性质,即资产负债表提供的是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的信息。通常认为,财务状况就是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的状况。资产负债表的确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除此以外,我们还要问资产负债表总体提供的是什么信息?
资产负债表的名称演变,由平衡表或余额表到资产负债表再到财务状况表,实质上是人们对资产负债表的性质认识的不断深入。“平衡表”或“余额表”认识到了该报表提供信息的外在形式,“资产负债表”认识到了提供信息的类别,而“财务状况表”进一步触及到了提供信息的性质。我们能否得到对资产负债表的性质的更深刻的认识?本文以下部分将对此进行探讨。
二、资本的二维属性
资本是一个经常使用的词汇,在会计学领域中就有诸如实收资本、资本公积、资本性支出、营运资本等概念。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指的是所有者权益不同组成部分,资本性支出是指与收益性支出相对应的购买长期资产的支出,而营运资本则是指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差额。可见,资本在这些词汇中的含义是不同的。
纵观经济学发展史,资本理论被分成两种截然不同的立场观点和思想体系,一是以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为代表的以研究物与物之间关系为特征的西方资本理论体系,另一体系是以研究人与人之间关系、揭示生产关系本质为特征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资本理论体系。
在西方经济学的资本理论体系中,资本总是由异质的资本品构成,资本品是为生产的需要而生产的商品,各种资本品的总存量称之为资本。通常将生产要素分为土地、劳动和资本。资本只是生产三要素之一。土地和劳动是初始要素,而资本是生产者生产出来的要素。
在马克思的资本理论体系中:资本不是物质的和生产出来的生产资料的总和;资本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可见,马克思所定义的资本与西方经济学中的生产者生产出来的生产要素截然不同。在马克思资本理论体系中,资本不是生产者生产出来的生产要素,而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这种社会生产关系可以凝练为剩余价值索取权,即在马克思资本理论体系中最核心的社会生产关系是剩余价值索取权。
在马克思资本理论体系中,资本是剩余价值索取权,而在西方资本理论体系中的资本是生产者生产出来的生产要素,看来两者泾渭分明,不可调和。其实,西方资本理论体系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资本理论体系两者并不矛盾,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西方经济学的资本理论体系侧重于资本的物的属性;而马克思经济学的资本理论侧重于资本的权利属性。将这两种资本理论体系结合起来,就不难发现,资本具有二维属性——财货属性和增值索取权属性,资本是投入到增值过程的财货。借用数学中的坐标“(财货,增值索取权)”来表示资本的二维属性。财货是一切具有交换价值或使用价值的,增值索取权则是以财货为媒介形成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将财货投入增值过程,其目的在于获得增值。所以,资本的三要素可概括为财货、增值索取权和增值过程。进而,我们可以对各种资本概念进行区分。比如,货币资本、权利资本、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等为按照资本的第一维属性对资本的分类;债权资本、股权资本为按照资本的第二维属性对资本的分类;商业资本、产业资本、金融资本则是按照增值过程对资本的分类。
三、资产负债表的性质
股东和债权人将财货投入企业形成企业的资产,同时股东和债权人也获得各自的增值索取权,即所有者权益为股东的增值索取权,企业承担的义务为债权人的增值索取权。因此,可以将企业(会计主体)抽象为一项资本,称为企业资本。企业的资产是企业资本的第一维属性,股东的权利和债权人的权利是企业资本的第二维属性。
资产负债表左侧的资产所反映的是企业资本的第一维属性——财货;资产负债表右侧的权益反映的是企业资本的第二维属性——增值索取权;整个资产负债表则反映了企业资本,反映了企业资本的二维属性。可见,资产负债表提供的是有关企业资本的信息,因此,将资产负债表称为“资本表”可以更为准确地反映它的经济性质。
某一特定日期的资产负债表反映的是企业资本在这一时点的状态,可将其称为静态资本表;比较资产负债表则反映了企业资本在这两个时点之间的变化,可将其称为动态资本表。J
(注:本文系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人力资本报酬契约形成机制与人力资本会计研究” 的阶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8152606101000010;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人力资本定价机制与人力资本会计研究的阶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6ZD79002)
参考文献:
1.约翰·伊特韦尔等编.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第一卷)[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2.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微观经济学[M].北京: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3.马克思.资本论,中文版,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4.刘玉勋.论资本的二维属性[J].生产力研究,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