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现代企业内部审计风险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企业内部审计中存在着新的审计风险,本文主要介绍了现代企业内部存在的审计风险问题,首先介绍了现代企业审计风险的成因,主要审计制度不健全、法律不健全以及审计人员素质不高造成的,然后介绍了审计风险的解决措施,从制度、审计人员素质以及改善审计工作环境等阐述了降低审计风险的措施。
关键词:审计风险 企业 制度
内部审计,是指企业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评价和监督活动,内部审计通过审查和评价企业经营活动及企业内部控制的合法性、适当性和有效性来不断促进现代企业组织目标的实现。所谓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是指审计工作中产生的误差而导致一些不恰当的审计结论的风险。企业应该如何降低内部审计风险,采取有效措施来保证和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引起了审计工作人员和理论界的高度重视。
一、企业审计风险的成因
1、审计管理制度不健全
就目前来讲,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够完善,企业审计人员的素质不够高,审计控制制度不够健全,在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没有能力及时发现审计中的风险。有些情况下,即使当审计人员发现被审计企业的关键环节上存在一定的问题或者发现和审计制度不科学,也没有能力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不一定适合此单位的审计活动,所以这种修正案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风险。
2、我国企业审计方面的法律不完善
虽然我国已经步入了法制社会,我党一直号召要依法行政,依法处罚,但是首先应该有完善的各项法律,才能实现有法可依。在审计工作中,法律制度并不健全,存在漏洞,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审计的风险。调查显示,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工作时,其 “适当的职业关注”和“应有的职业谨慎”已成为企业审计案件中的一个关注点,这种不完善的审计法律一方面增加了审计诉讼案件的数量,也加大了企业审计工作人员的工作难度和未来面临的风险系数。
3、企业审计人员素质不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事物不断出现,审计工作对审计人员的专业和技术要求很高,因为审计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技术性和专业性的职业,如果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不够,责任心差、职业道德低、技术较弱,就会直接影响到企业审计数据的有效性和真实性,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企业审计风险系数。
4、企业审计技术因素的影响
我们知道,审计工作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所以审计工作中是允许风险存在的,对审计成本以及审计风险持一种均衡状态的观点,也就促使审计人员须达到审计效率和效果之间的平衡。但是企业审计工作的具体实践中,企业审计人员往往把审计的关注点放在各个重要组成项目,审查的时候,采取抽样的方式,这种抽取的样本与整体主观结论和客观事实之间的有一定的差距,可能存在一定偏离,所以审计风险也就蕴含其中了。加上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普遍采用了信息电算化技术,促进了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科学化,也提高了企业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但是同时也给企业财务管理带来了安全隐患。
二、加强和改进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对策
1、企业要建立科学完善的审计制度
我国市场经济改革不断向前发展,财会制度也应该与国际惯例接轨。所以现代企业内部审人员应该有超前意识,要积极参与和了解会计审计改革,明确可能改革的会计事项;同时在具体业务工作中,企业审计人员应该注意运用柔性术语表述审计结论,这样才能使审计结论既能符合会计制度,又能符合审计现状。现代企业应该积极推行责任制。随着我国审计制度的不断完善,责任制在逐渐确立,审计制度很容易导致企业审计风险,所以企业应该积极推行主审负责制,这就要求企业应该选出来最有权威的审计人员严把审计各项关口,并最终对审计项目负责。企业还应该不断地提高审计观念和服务意识,加强宣传、提高认识,降低内部审计风险的产生,应广泛宣传内部审计的重要性,提高企业管理者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从而减少审计工作中的风险。还应该不断健全审计方面的法律法规,从法律的角度减少审计风险。
2、企业应该采取措施,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审计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和专业性的职业,所以对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较高,企业应该采取措施不断提高内审人员的业务水平,加强教育培训等等。内审人员业务水平的高低对审计风险的发生有直接的关系,内审人员风险意识的强弱也直接关系到审计风险的出现。所以企业应该积极强化内审人员的风险意识,降低内部审计风险。一方面企业应配备实践经验丰富、责任心强、业务水平较高的人员担任审计工作。企业可以建立内部审计人员的从业资格考试和考核制度,使内审人员掌握与内审有关的法规动态。还应该对新聘用者进行适当的培训和监督指导。企业还应该不断强化内审人员的责任心,规范内审人员的职业道德,使内审人员具有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高度的责任心和严谨的工作作风,要将职业关注和风险意识贯穿于审计的全过程,最大限度地防范审计风险。
3、企业要不断改善审计工作的环境
现代企业积极关注审计风险,就应该不断改善内部审计的工作环境。目前来讲,很多企业基层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不强、审计任务过重、审计人员素质不高,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审计质量,审计环境改善就是应科学计划,精心安排审计项目,通过树立典型的形式扩大审计影响,树立企业审计威信和提高企业内部审计地位,争取成立独立的内审部门。第二就是企业要重新构建内审机构的地位。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应该独立自主,保持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在企业内部设立审计委员会,该审计委员会可由企业的董事、监事、经营领导层等按一定比例组成,保证审计机构的独立。
参考文献:
[1]王君南,陈微波.劳动关系与社会保险[M].山东人民出版,2004;6
[2]吕学静,张寿琪.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与监督[M].中国劳动会保障出版社,2005;9
[3]易臻.企业内部审计风险与控制[J].企业经济,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