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的盈余管理动机及防范措施研究
一、管理者的盈余管理动机
1.管理者的自身利益动机
一方面,目前在国内外很多企业都开始实行绩效激励机制,将高层管理人员的工资、奖金与企业的业绩相联系,而企业的业绩是通过企业净利润、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营运资本周转率以及销售净利率等财务指标反映的,而这些指标都是在财务报告的基础上运算出来的,那么这就驱使管理者对财务报告中的数据进行相应处理,使企业的业绩在财务报表中提升,管理者所取得的收入也会相应增加。
另一方面,管理者的利益和在企业中自己身处地位相关,管理者都会想方设法地保住自己的地位或者获得升迁的机会,这样会激励管理者更加努力地工作,同时也使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的概率加大。管理者获得好评必然将和企业的业绩相挂钩,正如前面所描述的,管理者会对财务报告进行粉饰,掩饰企业不良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使其拥有光鲜亮丽的外表,企业业绩的提升足以证明了管理者的能力。
2.企业筹资和纳税方面的动机
伴随着我国金融体制的逐步改革,金融机构(如银行)为了进行自身的风险管理,贷款的安全性始终摆放在第一位。在为企业提供贷款的时候, 首先必须要对企业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以及现金流量进行分析,以评价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管理业绩、经营效率,从而达到识别企业信用风险的目的,这就要求企业提供一份真实准确的会计报告。当企业面临资金短缺的困境时, 急于获得贷款,相当一部分财务状况不好的企业只能编制一份“美化”的财务报告,以应付企业自身的现金短缺危机。同时,按照我国现行的税收管理体制, 一些跨区企业为了肥水不流外人田, 采取隐瞒或虚构交易,利用人为抬高或降低交易价格等手段,以确保缴纳的税收能够流入特定地方政府的口袋。而在一些采取内部控制的企业,内部人员为确保企业自身利益,则出现偷税、漏税、减少或拖延纳税等行为,而要达到少缴税的目的,就得通过会计报告调整企业的会计利润,进而改变企业本应纳税的额度,以确保企业内部人的利益。
3.企业上市和发行股票方面的动机
以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上市要求为例,其在财务方面对准备上市的企业要求是:企业在发行前连续三年盈利,三年累计净利润超过3000万,三年累计净经营性现金流超过5000万或累计营业收入超过3亿元,且无形资产与净资产比例不超过20%,过去3年的财务报告中无虚假记录。对于目前国内的企业来说,做到这样是有一定难度的,很多企业无法做到连续三年盈利。因此,企业管理者为了上市和发行股票,对企业财务报告进行会计处理,以达到企业连续三年盈利的要求。对此我国学者进行的实证分析也都证明了这一点,2000年林舒、魏明海对我国A股发行公司的首次公开募股(Initial Public Offerings,简称IPO)的盈余管理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显示工业类企业有业绩做假现象,研究还发现在IPO前两年盈余水平达到顶点,IPO当年则明显下降。2003年,王春峰、李吉栋在研究中发现企业在IPO发行前一年,为了提高股票的发行价格,存在美化业绩的现象,并且在IPO发行前后企业都在进行盈余管理行为。我国的证券市场还处于发展初期,各方面都未完善,管理者便以此来大做文章。
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还有许多,譬如说上市公司因为要达到配股要求而进行盈余管理行为,防止企业因连续不盈利而遭受停盘的处罚,炒作股票等,这些都是驱使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行为的动机。
二、博弈论视角的盈余管理分析
基于博弈论视角分析管理者盈余管理行为,可以使我们更加透彻地了解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为提供更有效的防范措施奠定基础。纳什均衡是指在其他参与者均不改变各自最优策略的前提下,任何参与者都不会改变自己的最优策略。我们将管理者盈余管理的决策过程看作是非合作博弈,那么是否进行盈余管理的决策就是非合作博弈的纳什均衡解。
1.博弈论假设
在这个非合作博弈中,我们假设参与者只有企业董事会和管理者,S1表示董事会的战略集,S2表示管理者的战略集,U1代表董事会的收益,U2代表管理者的收益,董事会与管理者的博弈就是{S1,S2;U1,U2}。该博弈建立在这几个假设之上:董事会与管理者都是理性的经济人;企业会公布自己的预期增长率;市场信息不完全、不对称。
2.企业董事会与管理者之间的博弈
企业的董事会与管理者之间是“委托—代理”关系,董事会是“委托人”,管理者是“代理人”,董事会与管理者是上下级的从属关系,如果董事会采取的策略改变,那么管理者也会改变自己的策略。在这里我们假设董事会会采取两种策略,董事会如果比较激进会制定高预期增长率S11,如果比较保守会制定低预期增长率S12,那么现在可以得到两种董事会策略的均衡解{S11,U11}{S12,U12}。而管理者对于董事会所采取的策略有两种策略应对,进行盈余管理S21,不进行盈余管理S22,当然在董事会的两种决策下,管理者采取的方式的不同收益也是不同的。图1为管理者与董事会的决策树图。
如果董事会选择的是纳什均衡解{S11,U11},也就是说董事会决定高预期增长率,实际增长率未达到董事会制定的标准,此时管理者考虑到董事会有可能就此怀疑自己的能力,因此影响到自己的利益,决定采取盈余管理行为,使其达到预期增长率的水平。但是管理者也有可能顾虑如果作假被发现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而不进行盈余管理行为。如果董事会选择的是纳什均衡解{S12,U12},也就是说董事会决定低预期增长率,在实际增长率未达到董事会制定的标准时,管理者更有可能会选择采取盈余管理行为,因为此时董事会制定的是低标准,这样企业都未达到,那么管理者的能力会受到董事会很大的质疑。当然此时管理者考虑可能受到的损失,也是有可能不进行盈余管理的。
三、盈余管理的防范措施
通过以上对管理者盈余管理的动机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盈余管理虽不是好现象,并且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坏企业、债权人等的利益,但不可否认盈余管理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所以在防范措施上不应一味压制,而应该致力于完善政策、制度,以给予正确的引导。
1.完善企业会计准则
盈余管理往往是在会计准则不明确或者相关规定不清晰的情况下发生的。我国现有的企业会计准则经常会有模棱两可的地方,相关规定不具体,这无疑给企业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行为提供了条件。因此,相关部门应当参考国外有关准则、规定,对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修订;尽量对准则中的规定进行明确的定义,减少可以使用的会计程序和方法,缩小会计政策的范围;会计准则应该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出现的新问题,及时进行补充、修订。
2.优化管理者的报酬机制
现如今,我国大部分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的管理者收入都是由基本工资与奖金构成,而其基本工资和奖金的评定是与企业当年的业绩相联系的,这样的报酬机制虽然会激励管理者更加关注企业业绩,但是也必然会诱使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行为。优化管理者的报酬机制,首先要做到的是将短期激励机制与长期激励机制相结合,将管理者的薪金与企业的长期发展状况相联系。其次是在管理报酬机制中引进股票价格信号的概念,把股票价格信号作为管理者收入评定的另一标准。与此同时,优化上市公司管理者的传统持股制度,对股票期权计划进行逐步推广,将管理者的收入与股东利益建立联系,这样必然能削弱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
3.健全企业上市和股票发行制度
目前,我国股票发行制度正在逐步完善,不断地向市场化的方向转变,但仍然存在驱使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的诱因,例如前文所叙述的对首次公开募股近三年连续盈利的硬性规定。对此,首先应不断推行股票发行制度的市场化、科学化的发展方向,企业在信息被充分披露的前提下,可以对其适度宽松公开发行股票的政策。其次是对配股条件不应只是单一的硬性规定,而应改为多维的动态控制规定。最后,对股票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的条件进行修改,使管理者不会因为避免处罚而进行盈余管理。
四、结束语
大禹治水的精髓是疏导而不是堵塞,改善我国盈余管理的现状也应如此,一味地对盈余管理进行强制性管制往往会适得其反。了解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从源头上分析盈余管理行为,对制定盈余管理的防范措施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