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江县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调查与思考
安徽省庐江县现有17个镇,231个村级单位,人口118.5万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经济县。2005年7月,庐江县被确定为安徽省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县之一。该县紧紧把握这一机遇,积极推进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进一步理顺了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庐江县按照三农服务体系的要求,对乡镇事业单位进行了重新定位,将该由政府办的事收归政府,将政府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经营性服务推向市场,使政府真正从“越位”中“回位”,服务职能、服务水平都得到提升。
提高了农村公益服务的质量。由于市场竞争机制和利益驱动机制引入农村社会公益性事务领域,事业单位人员的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以前的“养人选事做”为现在的“养事选人做”,责任意识、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明显增强,使农民享受到优质的公益服务。
有效降低行政运营成本。全县乡镇事业单位由原来的140个减至84个,精减40%,人员由1149名压缩至818名,减少28.8%。经初步测算,改革后全县每年仅乡镇非工资性财政支出可减少1100万元。同时,乡镇为农村公益服务实行“以钱养事”机制,服务成本也大大降低。
巩固了农村税费改革成果。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整体转型,从体制上切断了伸向农民的手,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减负问题,从而巩固了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主要做法:
整合职能,理顺事业单位管理体制。该县确立了“行政执法职能上收、行政管理职能归位、公益性职能强化、经营性职能退出”的乡镇事业单位改革思路,通过这个思路,打破了原乡镇事业单位“政事不分、事企不分及公益性与经营性不分的“捆绑式”格局,确立起乡镇事业单位双重管理体制:以行业执法管理为主体的林业、农机、国土资源实行体制上划,以条管理为主;以涉农服务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计划生育等,以镇管理为主。
改革事业单位内部人事分配制度。庐江县把工作的质量、效率与产生的经济和社会价值相结合,把农民群众和服务对象的评价作为重要的考核标准,着力激发事业单位员工的内在潜能和创业热情,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主要措施是三条:1、实行全员聘用制,实现用人方式由固定用工向合同聘用转变。2、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将服务质量和工作实绩作为主要考核内容,同时,建立优胜劣汰、末位待岗淘汰制。3、改革工资分配制度。实行职工薪酬与服务绩效全面挂钩的绩效工资制,规定事业单位在职人员30%的活工资一律拿出,按照岗位职责和工作业绩,在严格考核的基础上进行重新分配。
创新农村公益服务方式。庐江县按照“政府出钱、购买服务、合同管理、农民认可、考核兑现”的改革思路,建立健全镇涉农公益事业“以钱养事”新机制。将镇涉农公益性事业单位分为两类:第一类为完全由政府承担(组建新的公益性事业单位)的公益性服务,如农技、农机和林业推广服务等,全面实行“两个打破”(打破一卡式发放、打破工资结构构成),“两个贴近”(贴近所从事的事业、贴近农民群众),“三个规范”(在同一行业内部规范岗位职责、规范指标设立、规范分层考核)的管理手段,建立职工薪酬与服务质量、服务效果与服务对象满意度直接挂钩的绩效评价体系。第二类为主要由政府承担的公益性服务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如重大动物疫病防疫检疫、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采取“项目招标、市场运作、群众签单、钱随事走、按绩取酬”的“以钱养事”新机制。
注意为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创造体制保障。庐江县在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中,首先对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原有的28个乡镇减为17个镇,在此基础上对镇领导班子实行主官合一、党政领导交叉任职的新领导体制,对镇机关统一设置“三大办公室”,即党政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和社会事务办公室,明确了各办公室的职能。乡镇行政机关机构改革,使政府有限的政治和经济资源得到整合,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制进一步理顺,从而为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创造了体制保障。
●短评
乡镇事业单位改革是农村税费改革的继续和深化,是当前农村综合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是一道必须爬过去的坡,其改革的成效,直接决定农村综合改革的成败,关系农村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庐江县坚持从实际出发,积极推进乡镇事业单位改革,成效是显著的,为深化乡镇事业单位改革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是从农村综合改革的整体战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内在关联性很强,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是“单兵突进”,还是“整体联动”,是事业单位改革能否搞好的关键点。庐江县从农村综合改革的整体战略考虑,把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作为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配套推进,在思路上先搞行政机关机构改革,再搞事业单位改革,并注意把两者衔接好,保证了行政机关机构改革与事业单位改革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二是坚持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乡镇事业单位改革没有现成的模式和统一的格式。“改革的目标是什么”,是事业单位改革能否成功的核心点。庐江县从实际出发,以有利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村公益服务质量,有利于农民群众得实惠为根本标准,大胆试,大胆改,从根本上保证了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成功。庐江县是农业大县、林业大县,该县紧密结合实际和区域经济特点,对事业单位采取“收、归、整、放”的四个到位,对影响三农发展的体制障碍和机制束缚进行彻底的清理,既理顺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又实行新的劳动人事制度,降低了行政管理成本,激发了事业单位活力,使乡镇事业单位为三农服务的架构得到有效的拓展,为三农服务的空间得到进一步的延伸,真正体现了“建设农村、服务农业、惠及农民“的改革目的。
三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事业单位改革,本质上是一次深刻的利益关系调整,涉及一批“事业单位人”的切身利益,事关社会的和谐稳定。“人往何处去”,是事业单位改革能否成功的最大难点。庐江县不把事业单位人员当“包袱”,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努力使每一个人都有一个适合的去处。包括,通过岗位的变迁、机制的转换来调动事业单位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对分流人员采取余缺调剂、提前退休、停薪离岗、到企业任职等办法进行妥善安置,对于辞职创业者按工作年限发给一定补偿金并参照企业标准办理养老保险等。庐江县的这些做法,充分考虑到了事业单位人员的切身利益,有效地保证了改革的稳步推进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作者单位:安徽省委政研室)
●小知识
安徽省庐江县距合肥市南70公里,北临巢湖,南近长江。2006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5.3亿元,财政收入3.1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39元。
庐江历史悠久。据《县志》记载,庐江“汉名舒,属庐江郡,隋初皇置庐江县”,迄今已有一千四百余年。庐江县的龙桥镇留有许多与三国有关的古迹和传说,寻曹洼(黄屯社区境内)相传是将士寻找曹操留下的地名,失曹河相传为曹操兵败走失的地方,梅林相传为曹操望梅止渴的典型出处,夹板村有两块巨石,名曰夹板石,据说是曹操举旗点兵的地方。还有三国周瑜、宋朝王安石、清朝海军提督丁汝昌,都曾在此留下笔墨。
值得一提的是,黄屯社区吴家山头残墙破壁中有一块清代护林碑。这是当时“江南安徽省庐洲庐江县正堂加二级随带一级纪禄六次”的李为下令制作的《李大父师禁碑》。那时,在庐江县东乡黄屯保流水石一带,群山叠翠,万木葱葱,但由于滥砍滥伐,林山变成秃岭。李为惊悉此事后,下发护林禁伐状,并用288个字立起了这块护林碑,告示民众爱护林木,违者严惩不贷。直到今天,当地老百姓仍然守护着这片森林。(徐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