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龙陵县探寻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新路径

摘要:把解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作为规划设计的重点,并将田间机耕道路与项目区群众出行道路相结合,提高了农业综合开发的科技水平和效益。

  龙陵县地处云南西部边陲,与缅甸一衣带水,曾是历史上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重要通道。全县国土总面积2884平方公里,其中98%为山区,是云南多民族聚居的农业贫困县,同时也是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明确的产粮大县之一。近年来,龙陵县在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项目中,围绕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因地制宜采取六项措施,努力破解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难题,探索了一条符合山区实际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新路径。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理念。为了充分体现山区农业的特点与特色,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龙陵县农发办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强调规划先行,根据不同乡镇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产业特点,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科学确定建设重点,合理规划布局。尤其是针对项目区实际情况,坚持规划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对每一个山区开发项目的建设规划,都按照“实事求是、力所能及,技术先进、产业前沿,经济高效、辐射带动”的原则进行认真评审,确保工程建设少走或不走弯路,早见快见成效。他们还从维护项目区农民群众利益出发,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让农民广泛参与到项目建设的前期工作中来,推动了项目决策的民主化进程。在项目规划和工程设计中,工程技术人员坚持深入项目村实地,认真调查摸底,每一条机耕道、每一条灌溉渠、每一座交通桥、每一处便民通道、每一座洗涤池、每一个放水口的规划设计,都与项目区群众反复酝酿、多方磋商,把解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作为规划设计的重点。

  二是突出坡耕地整形治理。在2012年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项目建设中,龙陵县农发办将龙新镇安片区耕地坡度在25度以下、地势比较平坦且集中连片的0.6万亩中低产田,选定为高标准农田建设区,按照有利于水土保持和满足农机作业的要求,改项目区坡耕地为高水平梯田、台地,使项目区基本实现了梯田化、台地化。同时,他们还在项目区积极推广深耕深松、种植绿肥和秸秆还田等农艺措施,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使土壤肥力得到大的提升。

  三是完善水利设施配套。龙陵县农发办在项目建设中,坚持在项目区有条件的地方做到主、支渠道横纵结合;地形受限的地方主渠道盘山建设,灌溉用水盘山流动,做到山连水、水连山。同时采用“长藤结瓜”的模式,在水位控制点建设大蓄水池,田间地头建设小水池,水源点与蓄水池及蓄水池与小水池之间铺设管网,做到“漫山伸藤,遍地结瓜”。项目区共衬砌渠道15.5公里,变旱地为水浇地,彻底改变了过去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靠天吃饭”的历史。

  四是建好田间机耕道路。龙陵县农发办结合项目区地形和当地群众的实际需要,按照满足农机下田、农用物资和农产品运输以及农民出行的原则,统筹规划建设田间道路8公里和部分农机下田便桥,并将田间机耕道路与项目区群众出行道路相结合,通过整合其他涉农项目资金,硬化了部分主干道,较好地解决了项目区群众出行难和物资运输难问题。

  五是加强科技措施投入。通过配备仪器设备和给予经费补助等方式,依托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开展科技推广工作。如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等先进适用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优良品种,加强对山区乡村干部、技术人员和受益农户的技术培训,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从而有效提高了项目区群众的生产技能,提高了农业综合开发的科技水平和效益。

  六是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龙陵县农发办注重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发展粮、糖等优势特色产业紧密结合,做到“抓产业、强基础、扶龙头、重科技、提效益”。他们把怒江、龙川江流域水土资源条件好、开发潜力大、农民积极性高、生产效益好的区域作为开发建设的重点,加大对项目区云南康丰糖业(集团)有限公司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鼓励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在项目区流转土地建设标准化、规模化、设施化优质原料基地,以此放大农业综合开发效益。

  近年来,龙陵县农发办立足山区实际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效改善了项目区基础设施条件,保护和优化了项目区生态环境,显著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了项目区群众增产增收。2012年该县建成的0.6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年新增粮食33.5万公斤,糖料472万公斤,油料4万公斤,其他农产品27万公斤,新增种植业总产值787万元,项目区农民收入增加总额达到511.75万元。

  作者:陈建军 段如标 单位:云南省农发办 保山市农发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