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税收结构变化看宁波产业转型升级
摘要:从税收贡献率看,石油加工和装备制造业税收贡献最大,临港工业经济特征明显,从税收贡献率看,传统行业仍然占据主导,现代服务业增长缓慢,服务业发展质量不高。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宁波市委市政府根据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近5年全市税收结构的变化表明宁波的经济正在进入总量增长、质量提升的良性发展轨道,但与全省、全国水平尤其是与标杆城市深圳的比较中,仍然暴露出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 宁波市税收结构变化的基本情况
2008年到2012年,宁波税收收入从759.5亿元增长到1479.9亿元,增长0.95倍,年均增长18.1%。
(一) 税收的产业结构变化
1、第二产业税收贡献率偏高,明显高于全省和全国水平,税收结构调整缓慢,工业经济特征明显。
2008年,来自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税收所占比重分别为0.02%、63.01%、36.97%;到2012年,这一比重变为0.01%、62.47%、37.52%,呈现出非均衡的产业结构形态,形成了比较典型的以第二产业税收为主体的“二、三、一”结构。
从变化趋势来看,自2008年以来,税收结构调整没有明显进展,二产税收主体地位不断加强,2010年达到最高的66.59%,2011、2012年受经济危机影响工业形势下滑,二产税收占比才有所下降。
表1 宁波市产业税收贡献率变化表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第一产业
0.02%
0.02%
0.01%
0.02%
0.01%
第二产业
63.01%
65.95%
66.59%
65.54%
62.47%
第三产业
36.97%
34.03%
33.40%
34.45%
37.51%
从地区比较来看,宁波第二产业税收贡献率远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第三产业税收贡献率远低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自2008年以来,全省和全国层面税收产业结构调整都呈现出良好的态势,2012年三产税收占比均超过50%。相对而言,宁波作为临港工业城市,制造业优势依然明显,第三产业发展相对缓慢,三产税收占比偏低。
表2 产业税收贡献率指标比较表
产业
年份
宁波税收贡献率
全省税收贡献率
全国税收贡献率
第一产业
2008年
0.02%
0.60%
0.22%
2012年
0.01%
0.10%
0.10%
第二产业
2008年
63.01%
52.08%
52.96%
2012年
62.47%
46.50%
49.50%
第三产业
2008年
36.97%
47.32%
46.82%
2012年
37.52%
53.40%
50.40%
2、二、三产税收负担率稳步上升,三产税收负担率偏低,低于全省和全国水平。
税收负担率一方面反映了一个产业的税收负担状况,另一方面也体现该产业的附加值高低,即单位增加值能产出多少税收。
从变化趋势来看,2008年以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税收负担率稳步上升,其中二产税收负担率在2009年提升了3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成品油消费税改革导致石油加工业税收负担显著提升;三产税收负担率由2008年的17.67%上升到2012年的20.28%,增长14.8%。
表3 宁波市二、三产业增加值和税收收入比较 单位:亿元
年份
GDP
税收
二产税收
二产税收负担率
三产税收
三产税收负担率
2008年
3946.52
788.81
478.5
21.84%
280.8
17.67%
2009年
4329.30
938.14
591.7
25.05%
305.4
17.12%
2010年
5163.00
1148.79
734.8
25.60%
368.5
17.78%
2011年
6059.24
1382.47
877.6
26.20%
461.3
18.79%
2012年
6524.7
1478.85
924.5
26.29%
555.2
20.28%
从地区比较来看,二产税收负担率明显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一方面反映了宁波以石化、烟草等为主体的制造业因行业税制设计上税负较重,单位增加值税收产出能力强;另一方面,近年来宁波市以汽车制造业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迅速发展,产业附加值较高,逐渐成为二产税收增长的主要动力。三产税收负担率虽有提升,但仍然明显低于全省和全国水平,附加值较高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
表4 2012年二、三产税收负担率指标比较表
产业
宁波税收负担率
全省税收负担率
全国税收负担率
第二产业
26.29%
20.58%
23.30%
第三产业
20.28%
26.1%
24.10%
(二) 税收的行业结构变化
1、第二产业内部重点行业税收变化
(1)从税收贡献率看,石油加工和装备制造业税收贡献最大,临港工业经济特征明显。
第二产业税收收入占比中,石化业、烟草制品业、纺织服装业、装备制造业和建筑业是税收贡献排在前列的5个行业,其中,由于2009年成品油税费改革提高部分产品消费税税率,石油加工业税收占比大幅提高,明显高于全省和全国水平。石化、纺织、装备制造等都是需要依托港口交通优势发展的行业,从税收构成情况看,宁波临港工业经济特征明显。
(2)从税收增量变化看,国有垄断性质的石化、烟草行业增幅最大,装备制造业成增长新亮点。
税收贡献排在前八位的行业近5年来均实现大幅增长。石化行业和烟草制品业税收增幅最大,一方面有税制调整的因素,2009年提高了成品油消费税额和烟产品生产环节消费税率,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具有垄断性质的两个行业单位产值税收贡献高,税源稳定。
作为现代制造业的代表,装备制造业税收收入从2008年的162.2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262.5亿元,增长61.9%,成为第二产业中税收贡献最大的行业。其中,高技术、高附加值行业如汽车制造业税收增长204.85%,专用设备制造业税收增长114.06%,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税收增长72.95%,均高于全省和全国增长速度。
2、第三产业内部重点行业税收变化
(1)从税收贡献率看,传统行业仍然占据主导,现代服务业增长缓慢,服务业发展质量不高。
宁波市三产税收贡献率在37%左右,远低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且三产内部仍是传统服务业占据主体地位。在传统服务业中,批发零售业税收贡献最高,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占比明显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反映了宁波作为港口城市在物流业发展上的优势,但占比下降的趋势以及代表物流业发展水平的仓储业税收贡献极小,均说明了宁波港口经济从交通运输港转变位贸易物流港仍需付出很大努力。
代表服务业发展方向的现代服务业中,金融保险业与租赁、商务服务业占比与全省、全国水平持平,但作为港口开放城市和民营经济活跃的地区,以上两个行业的税收贡献距离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要求仍有差距。代表高端服务业发展方向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税收占比明显低于全省和全国水平,服务业转型升级仍然面临较大的压力。
(2)从税收增量变化看,房地产业和金融业成为三产税收增长的两大动力,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成增长新亮点。
自2008年以来,房地产业成为宏观调控最密集的行业,2010、2011年行业增加值均出现负增长,但受房地产税收政策调整(尤其是营业税)以及土地增值税清算等征管举措加强的影响,5年来税收增长153.97%,年均增长率达26.24%,位居三产各行业前列,成为服务业的主体税源。依托于打造区域金融中心的战略规划,金融、保险业以及与此相关的投资基金、信托、租赁等相关金融业稳步发展,相应带动了营业税快速增长,5年来金融业税收增长167.55%,年均增长率达27.9%,成为推动第三产业税收增长的主要动力。作为生产性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发展迅猛,年均税收增长38.4%,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管理和技术上的支持;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迟缓,年均仅增长3.15%,与全省尤其是杭州市差距较大,影响了服务业发展质量。
(3)从行业税收负担率看,房地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税收产出较高。
第三产业内部税收负担率差异较大。房地产业涉及税种最多,包括房产税、土地增值税、土地使用税、营业税、所得税等8个税种,且2008年以来因为政策调整和征管加强等因素,税收负担率高达42.8%,位居三产首位。高端服务业如金融保险、商务服务等因产业附加值高,税收负担率相应也较高。批发零售业税收负担率稳定在23%左右,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由于行业发展规模小、层次低等因素,税收负担率不到9%,低于全国水平5个百分点左右。因此,依托港口和制造业优势,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补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短板,有助于形成第三产业新的税收增长点。
(三) 税收的地区结构变化
1、从地区收入占比看,城市经济特征明显,市区收入主体地位更加凸显,南北差距不再扩大。
2012年市区收入(除5个县市外)占比达73.8%,比2008年提高3.3%,主体地位更加凸显。由于石化、烟草等市管大企业税收贡献高,市本级税收收入占比提升5.25%,其余地区收入占比不同程度下降。老三区税收收入占比下降最大,鄞州、镇海、北仑三个行政区经济基础较好,又有产业平台支撑,税收收入占比稳定在30%左右。传统意义上的“北三县”(慈溪市、余姚市、鄞州区)2012年收入占32.17%,“南三县”(奉化市、宁海县、象山县)收入占9.28%,相差22.89%,与2008年相比差距缩小2.71%。
表5 全市税收收入分地区比重情况
2008年占比
2012年占比
增减 (百分点)
08-12年平均增速
市本级
17.08%
22.33%
5.25%
25.10%
老三区
14.93%
12.57%
-2.36%
12.10%
鄞州、镇海、北仑
31.25%
30.06%
-1.19%
15.83%
大榭
4.70%
6.72%
2.02%
27.92%
南三县
10.31%
9.28%
-1.04%
14.00%
慈溪、余姚
19.25%
16.94%
-2.31%
13.30%
2、从地区收入增速看,市本级和大榭开发区遥遥领先,老三区后劲不足,“南三县”增速略高于“北三县”。
受市本级和大榭开发区税收高增长的拉动效应,近5年全市税收平均增速达17%,高于其他各地区增速。老三区平均增速最低,在当前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培育税收新增长点的压力最大。“南三县”税收增速略高于“北三县”,其中,奉化、象山分别高出0.69、0.12个百分点,税收差距不再扩大。
(四) 税收的所有制结构变化
1、从税收贡献占比情况看,国有经济税收贡献突出,民营经济中私营经济占比高,纳税户数众多,但企业规模实力偏弱情况比较突出。
宁波自改革开放以来就以民营经济活跃著称,截至2013年一季度,在地税部门登记为开业的纳税户数共39.8万户,其中民营经济纳税户数(包括个体工商户)占97.5%,成为宁波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极。但是从税收贡献来看,民营经济税收贡献仅为56%,低于全省和全国水平,国有经济税收年均增长率最高贡献率高达27.99%。以镇海炼化、中烟公司、宁波港股份有限公司、宁波钢铁等为代表的国有企业规模大、行业税负高,对宁波税收贡献大,国有经济户均纳税额高达1732万元。民营经济户均纳税额偏低,其中民营企业户均纳税额71.6万元,个体工商户户均纳税额仅为2.1万元。
表6 2008、2012年税收分所有制比重比较
2008年
2012年
08-12年宁波税收分所有制年均增长率
宁波
全省平均水平
全国平均水平
宁波
全省平均水平
全国平均水平
国有经济
22.59%
18.78%
19.32%
27.99%
13.87%
15.51%
24.7%
股份经济
24.15%
40.26%
41.36%
25.99%
44.27%
45.93%
20.4%
私营经济
34.28%
24.97%
15.02%
30.07%
25.80%
14.84%
14.4%
涉外经济
18.99%
14.95%
20.94%
15.95%
9.86%
20.51%
13.1%
注:国有经济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以及内资企业和涉外企业中的国有控股企业;涉外企业包括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中除国有控股以外的企业。
2、从不同所有制税收增速比较来看,以国有控股形式的国有经济税收增幅最大,港澳台投资企业成税收增长新亮点。
5年来,国有经济税收增长142%,增幅最大,其中国有控股股份公司税收增长200%,国有控股港澳台投资企业税收增长302%,国资和民资、港澳台资合作成为税收增长的主要动力。民营经济税收增长87.3%,其中股份公司税收增长110%,超过了私营经济税收增速,股份制这一现代化的企业所有制表现出更大的经营活力。涉外经济税收增长64%,其中港澳台投资企业税收增长80.9%,含国有控股在内2012年税收贡献达191亿元,成为增长的一大亮点。
二、 从税收视角看宁波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挑战
(一) 从税收的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看,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需大力补强服务业短板。
2008—2012年,宁波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地区生产总值从3946.5亿元增长到6524.7亿元,按现价计算年均增长13.4%,三次产业构成从4.2:55.5:40.3调整到4.1:53.9:42.0,第二产业下降了1.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了1.7个百分点。相比于二、三产增加值比重逐步优化,税收产业结构调整迟缓,税收产业构成从0.02:63.01:36.97调整到0.01:62.47:37.52,三产税收占比提高0.55个百分点。三产税收负担率较低导致三产增加值占比高于三产税收占比,一方面表明宁波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临港工业经济优势突出,另一方面也说明服务业发展的规模和质量都需进一步提升。
(二) 从税收的行业结构看,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但规模和质量仍需进一步提升。
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部分,其单位GDP含税量远高于低端制造业和低端服务业。将宁波与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相似的标杆城市深圳作比较,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但在产业发展质量上仍面临较大的转型升级压力。
1、在第二产业中,石油加工业占比高税收贡献大,但伴随着能耗高、易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等不确定性因素,应重点发展科技含量较高的装备制造业。
宁波以石化和装备制造业为主的先进制造业规模以上总产值从2008年的5203.2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7522亿元,增长44.6%,高于同期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6.9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62.5%。但是,从制造业发展质量看,与深圳相比,宁波先进制造业占比仍然偏低,低于深圳13个百分点,并且石化业占比过高。石油加工、烟草属于国有垄断行业,行业税负高,税收贡献大,但容易受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调整等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且石化行业能耗高、污染大。相对来看,装备制造业属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又能充分吸纳就业,行业税收负担率较高,能提供稳定的税收收入。宁波发展装备制造业的基础较好,电工电器是传统优势产业,近年来杭州湾新区、北仑区等地汽车生产基地相继建成投产,使得汽车制造业发展后来居上,但相对来看,代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通信设备、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制造业与深圳差距很大,急需提升发展规模。深圳依托华为、中兴等大企业的带动效应,能将整个行业规模迅速做大,宁波应借鉴经验,着力于打造杭州湾新区、三门湾开发区等大平台,在装备制造业上通过引入或培育大企业来带动整个行业快速发展。
表7 2012年宁波与深圳制造业税收主要构成比较 单位:亿元
石化业
烟草制品业
纺织、服装、服饰业
装备制造业
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宁波
243.7
99.4
74.7
262.5
23.2
深圳
16.6
36.2
36.0
547.5
361.2
相差
227.1
63.2
38.7
-285.0
-338
2、在第三产业中,做强交通运输、批发零售等具备基础条件的传统服务业,全面提升以金融、信息计算机服务和商务服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规模和质量。
宁波市现代服务业增加值从2008年的737.2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119.7亿元,增长52%,低于同期服务业增加值增速3.5个百分点,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45.6%。服务业发展的规模和质量一直是宁波的短板,与深圳相比,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低于深圳14.8个百分点,各项服务业在税收负担率上均比深圳要低。
传统服务业上,批发零售业是服务业税收贡献的主力,宁波与深圳比较,2012年商品销售总额相差40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相差1680亿元,且深圳拥有华润万家、新一佳等零售巨头企业,导致两市批发零售业税收收入相差170亿元。宁波与深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不多,消费潜力巨大,需要进一步深化已建成的几个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扩大商品销售总额,并着力于培育壮大本地零售企业。在交通运输业上,2012年宁波与深圳在全社会货运量上数量相当,港口货物吞吐量超过深圳2.25亿吨,但集装箱吞吐量少于深圳720万标箱,全社会客运量少于深圳15.61亿人次,体现在税收上两地相差近40亿元,需进一步提升物流业能级。
现代服务业上,金融业中由于深圳有深交所,并且有多家全国性的金融总部企业,2012年本外币贷款余额高于宁波9800亿元,保费收入高于宁波237亿元,体现在税收上,两市在证券业税收收入中相差220亿元,此外,在银行业中相差200亿元,保险业中相差46亿元。尽管近5年来宁波金融业税收年均增长28%,但以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为标准,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依然不够。从宁波的现实条件基础看,未来重点是进一步依托区位和经济优势深入打造区域金融中心,规范发展乡镇银行和小额信贷公司,加快发展航运保险。商务服务业和信息计算机服务业是生产性服务业的代表,与制造业联系紧密,也是宁波具有发展潜力的服务业。商务服务近年来税收增长迅猛,但与深圳相比差距仍然很大,且两地在行业税收负担率上相差20个百分点,表明宁波的商务服务业规模小、层次低。信息计算机服务是是生产性服务业的代表,行业的发展需要具备一定规模的高新技术工业企业和高端人才作为支撑。
表8 2012年宁波与深圳服务业税收主要构成比较 单位:亿元
交通运输业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批发和零售业
金融业
房地产业
商务服务业
宁波
44.0
7.3
144.1
111.4
155.5
39.9
深圳
78.0
93.1
314.1
599.6
289.8
170.6
相差
-34.0
-85.8
-170.0
-488.2
-134.3
-130.7
税收负担率相差
-2.2%
-6.5%
-1.0%
-10.8%
28.3%
-22.19%
(三) 从税收的地区结构变化看,依托于产业平台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能力需进一步提升。
虽然近5年来“南三县”税收增长速度略高于“北三县”,但税收收入差距仍然很大,2012年达到338.5亿元。反映到与经济发展联系紧密的宏观经济指标上,近5年来“南三县”由于产业平台建设起步晚进度慢等因素,无论是反映经济发展现状的GDP指标还是反映经济发展后劲的固定资产投资指标均未超过全市平均水平。
表9 2008-2012年宁波市分区域主要指标增速情况 单位:%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GDP
固定资产投资
GDP
固定资产投资
GDP
固定资产投资
GDP
固定资产投资
GDP
固定资产投资
全市
10.1
8.2
8.9
16
12.5
10.1
10.0
17.6
7.8
21.6
鄞州
14.0
0
10.0
8.8
12.3
12.3
10.0
21.4
9.3
24.2
余姚
10.4
8.2
8.4
11.6
12.8
26.5
10.1
31.1
9
39.5
慈溪
8.8
7.4
8.2
10.1
15.6
16.4
10.6
33.3
9.4
49.5
奉化
8.1
10.4
6.0
11.6
11.5
35.8
9.1
24
5.5
24
象山
10.0
17
8.1
21.6
10.6
25.6
9.3
11.2
5.8
18.9
宁海
8.1
-4
8.5
15.2
13.8
23.4
11.1
23.7
8.3
19.2
(四) 从税收的所有制结构看,需大力增强民营经济实力,激发民间投资的活力。
民营经济户均纳税额偏低,“量多个小”现象突出,其中民营企业户均纳税额71.6万元,个体工商户户均纳税额仅2.1万元。与此相对应的,国有经济户均纳税额1732万元,涉外经济户均纳税额327.9万元。从投资主体看,民间投资偏弱,2012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中民间投资占比仅45%,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三、 若干政策建议
(一) 通过机制创新真正发挥财政资金对经济转型升级的杠杆作用。
建议改变过去产业扶持资金“撒胡椒面”式的分配方式,借鉴广东省财政专项资金竞争性分配模式,选取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作为竞争性分配试点,将割据在各个部门的有关专项资金整合起来,成立以财政部门牵头各有关部门参与的评审小组,引入招投标理念,采取专家论证的方式,根据谁的方案好、资金预期使用效益大来最终确定资金的使用主体。这样做有以下好处:一是极大的调动各地的积极性,将各单位的精力从“跑部门”、“拉关系”转移到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搭建产业发展平台、引入优质项目上来;二是在当前财政收支矛盾越来越紧张的背景下,保证扶持资金跟着大项目、好项目走,优化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三是让各地各部门在财政资金使用的初始环节就实现了自我承诺,目标完成与否将作为今后分配扶持资金的重要参考依据。
(二) 严格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
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为契机,不折不扣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促进宁波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一是严格落实鼓励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针对装备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大、设备更新快等特点,用足用好企业设备更新、技术研发等税收政策,引导企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针对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依托高端创新型人才的特点,建议对经市级相关业务主管部门确定的纳入我市高端人才引进需求名录以及已认定为高端人才的,其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由财政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二是密切跟踪重大项目建设进展税收政策优惠情况。建立与发改、经信、国税等部门的协作机制,为全市重大项目提供一揽子税收政策支持。三是强化政策执行跟踪检查机制。把政策落实情况作为督查督导重点,确保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到位。
(三) 抓紧弥补产业政策短板,把扶持企业做大做强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宁波企业结构“低小散”是制约企业转型升级成效的重要因素。从各地产业发展演变来看,一个领域内大企业、大集团的示范带动作用将产生连锁反映迅速壮大行业发展规模和发展质量,进而提升制造业和相关生产性服务业能级,正如阿里巴巴集团对杭州电子商务、信息技术产业的贡献,华为集团对深圳通信设备制造业的贡献。产业政策短板的延伸效应必将表现为产业竞争力的短板,各地都在创造条件积极竞争大企业、大集团的总部经济。如天津市在2012年底发布了《天津市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财税优惠政策》,从总部经济、金融业、物流业、中介服务业、租赁业、基金业等6各方面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给予大力扶持,政策力度大、重点明确。宁波在2011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政策意见》,但相对来看,扶持力度明显不足,且行业扶持导向不明确,对商务中介、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行业仅笼统的安排了一定额度的专项扶持资金,政策效果不佳。建议进一步完善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明确行业扶持导向和扶持重点,突出对总部经济以及具备一定基础的金融、物流、大宗商品交易、商务服务和需要补强的软件、信息技术服务的扶持。在扶持方式上,不要笼统的设立一定额度的专项扶持资金,应明确扶持标准,突出对新设立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服务企业进行奖励。
宁波市财政局课题组 课题组组长:叶双猛
课题组成员:潘剑亮 杨阳(执笔)
毕竞 王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