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必要性探讨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60项改革任务,对未来10年深化改革做出战略部署,推进改革势在必行。而改革的有序推进需要以稳增长、化风险为前提。由于政府会计提供的信息是政府债务风险控制和宏观经济管理所需的最基础和最重要的信息,但现有政府会计存在很多缺陷,不能满足相关部门对政府会计信息的需要,因此,推进政府会计改革尤为必要。新一轮政府会计改革的必要性具体可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服务政府与责任政府,提高政府透明度与执政公信力的要求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中指出:“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意味着,政府应服务于民,国民有权对政府职能履行的情况进行评价,以便政府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与公信力意味着政府负有公共受托责任,承担对国民披露其职能履行情况的义务。而科学、可信的政府会计信息是公众全面了解政府财务状况的基础,是政府提高透明度、实现公众对政府监督的前提。因而,为提高财政透明度,加强政府执政的公信力,充分履行政府的公共受托责任需建立完整的政府公共信息系统。
二、防范政府债务风险,提高财政可持续性的需要
自2004年进行投资体制改革以来,各级地方政府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了大量的投融资平台,为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也集聚了很大的风险。为此,中央政府分别于2011年、2012年就地方债问题进行全面审计,以便未雨绸缪掌握关于地方债的精确信息,但我国现行的政府会计一方面不能提供反映政府资产状况的有效信息,另一方面不能提供有关地方政府债务的完整信息,隐性负债和或有负债等均未计,导致政府财政风险状况难以评估、地方债务实际情况难以掌握。因此当务之急是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政府会计系统与财务报告体系,对政府所拥有的资源、承担的债务等“家底”情况进行全面、准确地核算和报告,发挥会计系统在防范政府债务风险,加强政府财务管理与控制方面的功能与作用,促进政府及其管理者妥善安排财政收支、管理债务问题,提高财政可持续性。
三、建立“公开透明规范完整”的预算体制的需要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关于预算管理,提到要建立“公开透明规范完整”的预算体制。李克强总理在两会期间再次强调要着力把所有政府性收入纳入预算,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各级政府预算和决算都要向社会公开,部门预算要逐步公开到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所有财政拨款的“三公”经费都要公开,打造阳光财政,让群众看明白,能监督。然而,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存在财政总预算会计与单位会计缺乏衔接、核算环节不完整等缺陷,预算会计制度难以规范、完整地反映预算执行过程,导致预算收支等执行信息片段化、可验证性差,不易于理解和使用,即使政府部门自身也很难能摸清政府家底和读懂财务报告。因此,呈现让群众看明白、并且能执行监督职能的政府预决算报告需要政府会计改革来支撑。
四、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
推进我国政府会计改革是实现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基础,是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理念对政府预算会计服务于预算管理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详细、全面和真实可靠的预算执行信息和政府资产、负债等财务状况信息作为政策制定和预算执行管控的基础。同时,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陆续进行的国库集中收付、部门预算、政府采购、政府收支分类等一系列改革举措,要求财政预算信息更加公开、透明,强调财政支出绩效和公共产品成本考核,这些均需要政府会计改革来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