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对外担保行为的股权结构特征解析
在信用经济下,担保本应是一种正常的经济行为,但是近年来,上市公司“担保圈”性质异化已经成为中国资本市场最突出问题之一。该文考察了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持股比例、流通股比例、国有股比例以及外资股比例对上市公司担保行为的影响。
该文首先对相关的文献进行了回顾,然后选取变量、构建模型进行分析。
对外担保行为方面,主要考察上市公司六个方面的特征并作为被解释变量:(1)是否有对外担保行为;(2)对外担保金额是否超过其净资产的50%;(3)2001年对外担保的累计金额占其当年净资产的比例;(4)所担保债务的期限;(5)对外担保时,是否采取了风险防控措施;(6)在对外担保时采取了何种风险防控措施。公司治理结构方面,从四个方面考察股权结构对担保行为特征的影响并作为解释变量:(1)控股股东持股比例;(2)流通股持股比例;(3)国有股比例;(4)外资股比例。相应地,作者提出一系列假设。然后,选择年初总资产的对数、资产负债率、当年的净资产收益率、按证监会分类所属的行业作为控制变量。
接下来,作者建立了回归分析模型,选取处于两次制度变迁中的2001年作为样本年度,进行了实证检验。经过研究,该文得出以下结论:(1)控股股东持股比例对上市公司对外担保行为的特征影响较为复杂。该比例越高,上市公司越不倾向于对外担保和过度对外担保。(2)流通股比例的影响也比较复杂,其比例越高,上市公司越倾向于对外担保;在对外担保的上市公司中,该比例越高,公司越倾向于采取风险防控措施。(3)在对外担保的上市公司中,上市公司所担保的债务期限同国有股比例呈显著的正相关,且国有股比例越高,公司越倾向于采用互保作为风险防控措施。此外,公司的规模、债务以及公司的盈利能力也分别会影响公司担保行为的某些方面。
基于上述研究,该作者得到以下几点启示:(1)应当在制度安排上给与流通股股东更大的发言权。(2)进一步明确上市公司以公司资产对外担保,以及董事会、董事、经理、实际控制人等以公司资产对外担保的法律后果。(3)正确认识在担保问题上控股股东的作用和影响,指出担保问题最终要靠制度来解决。
(刘红妮整理自《南开管理评论》2007年第1期,作者:王立彦 林小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