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推进海曙区产业结构优化的财政政策研究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的过程。长期以来,海曙区充分发挥资源和要素禀赋,致力于推进产业结构优化,逐步形成了以三产为主要支撑的良好格局,但随着全球“再工业化”浪潮兴起,以及周边县(市)区激烈的区域竞争格局,有陷入“比较优势陷阱”的危机,产业面临现实的调整优化压力。积极发挥财政政策导向作用,促进产业内部层次提升发展,发展新型都市工业、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加快推进海曙区产业结构优化步伐,便是走出“优势陷阱”的根本之道。

  一、海曙区产业结构优化演进过程及发展现状

  (一)海曙区产业结构优化演进分析

  我们根据三次产业比例在各个时间节点的变化情况,将海曙区的产业优化演进过程截取了两个节点,一个节点是1993年宁波牛奶公司北迁,农业逐渐退出经济领域范畴,第二产业因工业企业的腾笼换鸟,比重逐步缓慢下降,2000年三产比例为1.7:29.0:69.4。另一节点是2003年天一广场落成开业,以商贸业为基础的第三产业迅速扩大,2005年三产比例为0.1:21.0:78.9。后在市政府“退二进三”政策引导下,第二产业由于增长动力不足和外迁严重,比重呈现直线下降态势,而第三产业由于现代商贸、金融服务等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加上和义大道、月湖盛园等特色街区开发,比重加速上升,2010年三大产业比重为0:15.5:84.5,如下表。

  表1 历年来海曙区三产结构比例、主要指标

年份
GDP

(亿元)
三次产业比例

占比%
财政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工业总产值(亿元)

1995
9.11
2.5:31.6:65.8
1.16
16.62
9.65

2000
17.74
1.7:29.0:69.4
3.15
34.62
25.81

2005
221.51
0.1:21.0:78.9
31.1
146.01
108.05

2010
400.09
0:15.5:84.5
56.24
282.45
355.38


  注:根据所在地统计要求, 2005年以后各项数据为区域数据。

  (二)海曙区产业结构优化程度居于全市首位

  海曙区作为中心城区仍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第三产业增加值总量持续居于全市首位。2012年服务业增加值总量占宁波市的比重为15.1%,位居全市第一;占GDP的比重为83.5%,排名全市第一,不仅高于宁波市40多个百分点,而且比排在第二的江东区高出20.4个百分点。

  表2 2012年十一个县市区服务业发展情况

指标

  县市区
各县市区服务业增加值总量(亿元)
各县市区服务业增加值

占全市的比重(%)
各县市区服务业增加值

占GDP的比重(%)

绝对数
排 名
比重
排 名
比重
排 名

宁波市
2738.0
42.0

海曙
414.5.
1
15.1
1
83.5
1

江东
252.0
4
9.2
4
63.1
2

江北
146.6
7
5.4
7
61.0
3

北仑
251.1
5
9.2
5
37.4
5

镇海
132.8
8
4.9
8
23.1
11

鄞州
351.6
2
12.8
2
33.9
10

余姚
246.5
6
9.0
6
34.6
8

慈溪
348.4
3
12.7
3
36.7
7

奉化
117.7
11
4. 3
11
42.9
4

宁海
121.2
10
4.4
10
34.4
9

象山
125.2
9
4.6
   9
37.0
6


  注:数据经2012年12月海曙统计月报计算得出。

  二、海曙区产业结构优化的选择

  结合产业基础和城区发展定位,总体上围绕两个类型选定重要产业,作为政策倾斜的主要产业:一是发展基础相对较好,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大的传统优势产业,如工业、金融业、批发零售业等;二是发展前景较好,具备较大发展潜力的高端服务业,如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文化创意等产业。

  1、新型工业。这里主要指总部型工业和都市型工业。海曙区拥有总部型工业企业10家,占据了宁波市总部企业的半壁江山,海曙区总部经济集聚效应有所显现。另外要坚持发展都市型工业,经过多年的发展,都市工业基本形成了以纺织、服装、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为主导的发展格局,建立起以工业园区、商用楼宇为载体,发展增值快、就业广、税收多的现代工业体系。。

  2、金融服务业。通过分析 “十一五”期间统计数据,金融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从23.20%上升到30.10%,2012年达到了32.13%,是海曙区第一优势产业。同时也发现由于金融企业政策性外迁和基数叠加影响,金融业增加值比重呈现出逐年提高、增幅逐年回落的态势,作为前后关联度大的产业,今后仍是海曙区重点发展产业。

  3、高端商贸业。海曙是宁波市的传统商贸大区,商贸业发展长期以来位居宁波市各县(市、区)前茅,批发和零售业占商贸四大行业比重达82.5%,基本上可以将批发和零售业发展态势等同于商贸业发展态势。作为对收入增长十分敏感的高弹性行业,高端商贸业是海曙区既有优势产业,也是将来发展的支柱产业。

  4、电子商务产业。据抽样调查,大部分企业已经开展了网络销售、企业内部信息化、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与服务、网络支付、电子认证等各类电子商务活动,工业企业的电子商务发展势头也十分迅猛。海曙区顺应未来发展趋势,在原有科创大厦的基础上,又开设了电子商务产业园,引进了中兴通讯、诺可电子等成长性企业,营造了较好的电子商务发展氛围,并开展了跨境电子商务贸易试点,有效提升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

  5、现代物流业。随着机场高架的贯通,铁路宁波南站项目建设的推进,海曙区作为宁波城市交通枢纽的地位更加巩固,这为全面加快以现代国际航运物流为重点的现代物流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海曙过去以传统物流业为主的小而散模式亟待转型,重点应加快物流业发展载体建设,加大财政对现有物流企业的扶持和现代物流企业引进力度,提升物流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6、文化创意业。宁波八大历史文化街区中海曙占了七个,这些融合了现代商业与历史文脉的产业逐渐成为人们领略商邦文化,展示甬商独特魅力的名片。随着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海曙区文化产业发展有赶超物流业的趋势。结合独特的先天条件,制定引导性的文化产业集群和扶持政策,着力推动具有海曙特色、适应未来发展趋势的文化创意产业体系,是打造海曙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三、推进产业结构优化的财政政策

  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过程中,财政政策作为政府调控经济的主要手段,其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近年来,海曙区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在重点产业培育、资源配置优化、升级方向引导上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带动性。

  (一)近几年海曙区产业结构优化与财政政策

  海曙区近几年,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方面加大投入,特别是经济危机爆发以来,每年财政拨付足额保增促调资金、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及科技资金约3.5亿元,并规定科技资金以比公共财政收入增幅多3%的比例逐年增加。从2010至2012年实际财政支出来看,如下表3,海曙区节能减排支出基本每年翻一番,从334万元增加到1535万元,反映政府和企业都非常重视环保方面的投入。科技资金从8058万元增加到10600万元,占财政支出比重上升到4.74%。保增促调补助资金2012年为15671万元,比上年减少较多,主要是家电下乡补助政策到期,少支出10032万元,因此占财政支出比重降低到7.02%。

  表3 2010—2012年海曙区经济事务资金支出表

项目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支出数(万元)
占财政支出比重
支出数(万元)
占财政支出比重
支出数(万元)
占财政支出比重

节能环保资金
334
0.18%
837
0.32%
1535
0.69%

科技资金
8058
4.33%
9386
3.57%
10600
4.74%

保增促调资金
28615
15.38%
29565
11.23%
15671
7.02%

合计
37007
19.8%
39788
15.1%
27806
12.4%


  从工业和服务业扶持资金情况来看,如下表4,海曙区对服务业的导向作用最为明显,在三年分行业资金补助中所占的比例分别达到了86.71%,,77.65 %和76.71%,虽然绝对值上占优势,但比例逐年有所下降,说明海曙区随着工业企业的转型升级发展,对工业的投入也在逐年增加,做大做强传统优势工业是财政投入的重点,也为下一步带动整个区域产业转型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和动力。

表4 2010-2012年海曙区工业和服务业扶持资金情况表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工业扶持资金
3431
3932
4390

服务业扶持资金
22380
23696
14663


  (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财政政策建议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向应以技术创新和管理管理创新为驱动力,以提高制造业价值链和服务业附加值为目标,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这些正是未来制定财政政策需要重视并务必践行的。

  1、通过多种方式加大投入,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财政政策应在原来的基础上,通过减税、贷款贴息、专项补助等方式加大投入。对于海曙工业来说,一是重点在技术改造 “两化”融合(工业化和信息化相融合)等方面给予持续投入和补助,推进企业信息化平台建设。二是加大对都市工业的补助,继续培育都市型工业的产业集聚,被认定为重点发展的园区、楼宇,可给予一定的财政奖励,实现结构优化、技术先进、附加值高的都市型工业形态。三是对工业节能减排项目给予支持,对企业节能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及节能产品使用单位,均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企业主动开展清洁生产、主动治理环境的采取补偿政策。

  2、维持区域优势产业支撑作用,鼓励企业上市及金融发展。

  加大金融业投入,使之业务更好地与其他行业实现融合。第一,通过一次性奖励推动有条件的企业上市,鼓励企业运用借壳、重组等方式多渠道上市,特别是发展势头较好的优势总部企业;第二,促进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健康发展,对考核优秀的给予财政补助,鼓励担保机构加大融资力度,构建完善的区域金融服务体系;第三,企业发行企业债、短期券、中期票据,上市公司发行公司债、可转债等,给予一次性奖励;给予募集股权投资基金的企业,给予落户奖励。

  3.扶持区域主导产业,不断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

  服务业升级在于内部产业的优化,主要是提高高端商贸业、特色商圈、中介服务业的比重,提升服务业综合竞争力。在财政扶持导向上,优先支持发展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支持特色商贸、文化创意、旅游业、家庭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鼓励建设城市综合体,通过补贴、融资贴息,加强周边配套等方法加大对城市综合体的财政补助;财政要重点支持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建设,建立补助基金,提升服务业在全区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和对财税的贡献率。

  4.创新财政投入方式,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

  “前移”财政投入,越接近产业化的成果越应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一是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及科技研发、科技服务业发展、培育发展之势产权、鼓励开发新产品等资金补助,帮助企业完成产业化最艰难的探索。二是加大对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支持力度。对企业获评省市知名、驰名商标和各级名牌产品的给予奖励;对企业推进标准化建设,获评信用管理示范企业、环保认证和社会责任认证的给予奖励;推进广告品牌建设,按照广告信用等级进行补助奖励。三是给予企业人才补助。对企业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人才,给予人才资金资助;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开展科技合作,给予项目启动奖励;对企业技术创新团队建设、重点产业园区人才培养、企业人才开发平台建设和人才服务机构落户的也相应加大补助力度。

  5. 落实税收制度改革,为产业结构优化减轻负担。

  深入实施“营改增”、“个转企”等税制改革,同时落实各项财政补助过渡政策。营改增改革了重复环节征税,实质性降低企业税负的同时,将研发、设计、销售等从主业中分离,从而有利于产业本身的升级换代。个转企有利于个体工商户彻底改变法人地位缺失、治理模式单一等先天不足,为个体工商户进一步做大做强创造条件。

  海曙区财政局课题组 课题组组长:舒建国

  课题组成员:蔡锐、金群辉、

  卢云华、张智慧、冯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