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难点及应对措施
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机关通过对党政领导干部或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及其所在地区、部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以及相关经济活动的审计,来监督、评价和鉴证党政领导干部或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行为。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对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推进企业加强管理,提高企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一、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范围及重点目前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主要是国有独资企业、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股份制企业的法定代表人(董事长或总经理),具体可分为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及离任经济责任审计。通过对企业领导人员任职期间财务收支状况审计,检查和评价其任期内企业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有关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经济管理和监督职责情况及其企业遵守财经法规和个人遵守廉政规定情况,揭示企业存在的重大财务虚假问题、决策失误造成损失问题、重大风险隐患和廉政建设问题等,正确界定其应当承担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并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维护国有资产安全,推动企业深化改革和科学发展,推进党风廉政建设。重点审计以下方面:
1.企业的财务收支状况通过对领导人员任职期间企业财务报表、资产负债损益情况、国有资本收益上交和预算资金使用情况审计,审查领导人员任职期间,企业会计报表是否真实全面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是否符合规定、政策运用是否恰当、内部关联交易事项抵销是否充分,是否存在为完成考核指标而虚构业务粉饰业绩等调节利润的问题;审查企业是否按规定将国有资本收益及时、足额上交财政,有无少计利润造成少交国有资本收益。
2.执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与决策部署情况通过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企业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宏观经济政策情况、制定和执行经营发展战略与规划情况以及企业完成责任制目标情况审计,检查企业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和规划任务是否符合国家及省、市“十二五”规划等大政方针,是否有利于做强做大主业、突出核心业务,强化国有资本的战略性布局,检查企业对本级政府及国资委发下达的各项责任制目标完成情况。
3.企业重大经济决策情况通过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企业重大投资和工程建设项目、重大资本运作、重大资产处置、重大采购、重大担保借款等事项审计,检查企业“三重一大”等事项的制定和执行情况,结合决策事项的资金量和性质,重点检查决策事项是否合规,程序是否违规,是否实现预期目标,有无造成重大损失浪费、国有资产(资金、资源)流失等,并分析原因,界定责任。
4.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情况通过对企业领导人员任期内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及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运行情况、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实际运行情况、集团本部对下属企业的管控能力等方面的审计,检查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内控制度是否建立、健全、有效,信息系统是否安全有效正常运行,重点检查集团对所属单位的监管控制是否到位,所属单位管理中是否存在明显的缺陷和漏洞。
5.企业领导人员遵守财经法规和相关廉政规定情况通过个别座谈、问卷调查,并结合资产负债损益审计,审查企业领导人员是否超额领取个人报酬,有无用公款为个人购买商业保险和住房、报销应由个人承担的费用、有无违规用车、有无侵占国有资产、低价购买所属房地产公司开发的商品房、为利益关系人提供借款或担保等以权谋私行为以及个人经济问题,有无授意、指使、强令下属单位或人员违反国家财经法规的行为等。
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受审计人员不足和审计评价体系等因素的制约,目前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中还存在一些难点与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进展与质量,主要表现在:
1.现有的审计力量不能与繁重的审计任务相适应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时间跨度长、工作量大、风险大的综合性审计工作,其覆盖面较广、各方面期望值高,对审计人员业务能力要求高。审计对象—企业集团下属控股、参股子公司数量庞大,有的多达200余家,行业涉及生产制造、房地产开发、金融、外贸、交通运输、电力等各种门类,由于审计力量不足,投入审计人员及拥有的专业知识也相对有限,审计资源不足与审计任务繁重的矛盾相当突出,造成后果有:一方面审计风险日益加大,由于审计人员及能力限制,只能选择极有限的下属单位延伸审计,势必影响审计质量,增加审计风险;另一方面审计人员普遍感到工作负荷过大也不利于审计工作的开展。
2.尚未形成一套切实可行、完整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目前,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往往将任职期间该企业的各项财务指标及完成省国资委考核指标等资料进行简单的罗列和对比,缺乏深度分析,往往偏重企业规模发展及盈利水平,对于领导人任职期间企业履行环保、就业、稳定等社会责任方面的贡献—社会贡献率难以量化,难免掺入审计人员的主观判断,随意性较大,在不同企业的领导人的经济责任完成情况进行对比时形成一定困难,难以全面、客观地评价企业业绩全貌及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审计结论难以达到客观、公正。
3.存在问题的责任界定比较困难尽管《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中对企业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存在问题所应当承担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领导责任做了明确规定,但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由于审计范围十分宽泛,发现的问题有前因有后果,有分管期间内及分管期间外,有表面现象有实质存在,有存在于本企业的也有控股子公司的,将这些问题与企业主要领导的经济责任恰当联系起来并取得被审计人的信服较难。
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难点问题的应对措施1. 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面对复杂的企业审计对象,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还要有职业敏感性、洞察力、高度的综合分析判断能力以及较强的谈话沟通交流能力。审计机关可以围绕经济责任审计目标对审计人员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开阔审计人员的视野,培养审计人员的宏观意识,提高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2. 建立规范的操作指南和科学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要将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在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越来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范化水平亟待提高,迫切需要有一套系统的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操作指南规范审计程序和行为,统一审计人员的技术、方法、标准,提升审计质量及水平。同时还应根据国有企业领导人员所在行业性质和履行经济职责的不同特点,将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分为不同类别,分别制定审计内容和评价指标,评价指标应结合行业管理特点各有侧重点,不可千篇一律。通过建立规范的操作指南和科学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以达到能够准确界定企业领导人员应当承担的责任,客观、科学地评价领导人员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目的。(作者单位:江苏省审计厅企业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