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远程内部审计如何实现常态化管理机制
一、开展远程内部审计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目前开展的内部审计主要为事后的、集中性的督察工作模式,即在每年的固定时间段内对所属单位上一年预算执行、财务收支、政府采购、固定资产管理、专项资金使用状况进行全面的、集中的内部审计。这种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滞后性:局限性表现为检查时间与检查范围的矛盾,在较短的时间内,面对全年全范围的财务审计,即使有重点的针对性地展开审计工作,也会存在对某些问题的疏漏;滞后性表现为在内审中发现的部分问题因受后续客观时间、条件改变等的限制,无法进行整改,造成一种“查而不改”的尴尬现象。而且,随着被审计单位财务核算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各种相关财务系统管理软件的开发与使用,财务基本数据已基本实现电子化,这也为开展远程审计的实现提供了现实基础,使得远程审计成为可能。为此,考虑依托信息化手段和现有管理系统软件,探索开展远程内部审计,加强财务内审的事前和事中的监督,提高内审效能,真正实现内部审计的“预防为主、有效防范、警戒提示、标本兼治”工作目标,在当今形势下是十分必要的,也是亟需发展的,且财务数据的电子化也为远程审计提供了操作可行性。
二、远程内部审计的初步探索
(一)远程审计工作框架我单位通过对以往开展的税收执法督察工作的方法和模式的全面总结分析,借鉴其他单位开展远程审计经验,初步构想远程审计工作框架如下:1、财务数据的获得:依托现有财务系统核算管理软件。如国税网络版财务管理信息系统、部门预决算报表软件、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等财务部门现使用的软件系统,登入财务软件获得电子财务数据。2、审计人员账号权限设置:提请财务部门设置内审人员查询相关系统软件的权限账号,使得内审人员能够登陆系统并有相应的权限及时查询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现状,内审人员账号权限设置为仅限查询,无录入、修改等其他任何可改动财务信息的权限。3、确定适合日常远程财务审计的重点对象,根据行政机关财务特点和日常远程内审的实际操作性,设想将财务数据变动的合理性分析及报表账户间的勾稽核对、大额异常或短时间内频繁发生的支出、明显的会计核算错误等列为日常远程内审的重点。
(二)具体实施操作流程内审工作人员定期登入、查询相关系统软件,导出各系统中相关财务信息,按照设定的远程审计重点及指标,开展分析性复核工作,对信息数据进行查询、勾稽核对、合理性分析等案头审计工作,记录发现疑点及异常之处。目前,我单位将以下几方面列为远程审计的重点内容:1、财务数据全面复核分析内容1. 大额的、异常的、集中性的支出,如集中在某一天或几天内连续发生的金额较大的费用支出,如会议费、培训费、公务招待费、办公费等。2. 连续某段较长时间内,频繁发生的,金额不等或接近的同类性质的支出,是否可能存在“化整为零”的报销支出可能。3. 明显的会计核算错误,如会计分录错误:将应计收入的款项计入往来科目,应计入费用支出的科目计入往来科目等,以及由于对各科目核算内容不明确导致会计科目的运用错误等。4. 具有一定逻辑关系的会计科目间勾稽核对,如固定资产增加金额与其他资本性支出科目金额是否相等,当期存在出租、处置固定资产的,是否实行收支两条线,即有对应的应集中上缴国库的收入。5. 财务软件不同账套报表间的勾稽核对,如财务日常收支行政账套中固定资产增加或减少与固定资产台账账套(实物资产记录台账)增减变动是否一致等。6. 财务数据变动的合理性分析,选择某几项关键财务指标,如会议费、培训费、预决算数等,进行纵向同期历史数据变动分析,横向的增减波动的合理性分析,查看是否存在异常或疑点。2、具体风险指标分析1. 查看现金会计科目,重点关注大额现金支付情况,是否超结算范围使用现金结算;是否违反《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央预算单位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的通知》禁止用现金结算的十六个结算项目的规定,用现金结算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项目。2. 查看往来款项,进行账龄分析,是否存在长期挂账未清理的往来款项;查看与系统外单位资金往来,是否与系统外单位存在借款资金往来,包括向外单位借款或借款给外单位等。3. 查看其他收入来源,是否存在不合规的收入来源。4. 查看预算执行情况,是否按用款计划、项目进度执行预算;是否存在公用支出使用项目经费情况,是否存在人员支出使用公用经费情况等不合规预算支付情况。5. 国库集中支付管理方面,查看零余额资金使用情况,是否存在两个零余额账户之间相互划转资金、从一个单位零余额账户向另一个单位或本单位其他账户划拨资金、本单位的其他收入和往来进入本单位零余额账户等情况。6. 固定资产管理方面,是否存在超标准,超编制购置公务用车,办公设备、家具配置是否超标准,是否存在应进行政府采购的资产购置未组织政府采购,是否存在达到资产管理标准的未入固定资产账套,是否存在未按规定程序处置资产,处置资产价格是否偏低等情况。7. 会计更正和调账方面,查看调账内容,是否存在不合规的调账。按照上述远程审计范围和风险指标,审计人员根据案头审计发现的疑点问题或异常之处及时向有关单位或人员询问状况,查明原因,督促尽快整改,并随时跟踪问题的解决状态,确认问题是否得到妥当解决。若所发现的疑点或异常经过初步调查询问,暂未发现产生原因或问题无法通过远程审计查明解决的,可记录备案,作为年度集中性实地督察内审工作重点和突破口的可选择对象,通过进一步实地的督察内审工作发现并解决问题。
三、如何实现远程审计常态化的思考上述是我单位本年初步尝试探索远程审计的基本工作思路和做法,但将远程审计成为一种常态化审计模式,充分发挥远程审计的事前、事中的实时动态监督功能优势,提高远程审计的操作性,解决远程审计的一些弊端问题,我们发现还有以下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思考探索和解决。
(一)远程审计工作操作规程设计完善目前对被审计单位开展的集中审计,我单位已形成较成熟完善审计工作操作规程,审计人员能够按照操作规程要求执行审计,对审计过程环节进行控制监督。远程审计未来作为一项常态化审计工作,将是以后内部审计人员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对开展远程审计的工作过程进行规范、控制和监督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如何记录审计过程、如何下发疑点数据、如何接收并记录相关单位对问题的反馈和整改,这都需要设计一套完善规范的适用远程审计工作的内部审计操作规程来予以规范和控制。目前,本单位考虑具体可先从设计一套适用远程内审的单证表书出发,让远程督察内审全程每一环节都留下清晰记录,增强监督透明度,压缩人为操作空间。内审人员每次远程内审工作也都需编制相应工作底稿,记录分析过程及发现的问题,按照操作规程下发疑点数据,记录并进一步调查审计相关人员对问题的反馈、整改情况,远程审计形成的电子和纸质资料,作为内审内部重要档案管理。
(二)常态化远程审计的审计范围规范1、远程审计定量指标设计目前我单位初步探索的远程审计范围,主要为对基础会计数据的简单复核分析,以及根据常见财务风险特征选定的一些风险指标审计,基本还是属于较粗、较浅范围的远程审计,对疑点问题基本也都处于定性分析。如何更好利用财务电子数据,设计科学、有效的审计定量指标,通过指标设计自动生成某些疑点数据,加强数据的定量分析,将财务数据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提高远程审计效率,减轻远程审计单纯依靠内审人员的人工检查模式,真正实现信息化地远程审计,才有可能真正实现远程审计的常态化。因此,本单位下一步探索远程审计的核心工作定位于远程审计的财务风险预警监督指标的设计,可结合财务系统软件中现有的某些预警指标功能,进行改良完善,将其适用于审计监督,并组织审计人员讨论研究设计一些可量化的、数据自动生成的审计疑点指标用于远程审计。2、审计范围的确定远程审计的审计范围可不仅仅局限于与全面性集中审计相同,远程审计实现常态化的情况下,可定期有针对性地选择对某些风险较高的财务内容开展专项审计,这样可以实现对某一问题的深入挖掘,可能易发现全面审计难以发现的较隐蔽的深层次问题,从而实现了常态化远程审计对于集中性审计局限的一种补充。因此,常态化远程审计的审计范围应该更具有灵活性,且应各家侧重于开展某些风险较高领域的专项审计。
(三)常态化远程审计的制约因素1、审计人员操作权限风险实施常态化远程审计,内审人员可以随时进入被审计单位的信息系统获取其会计信息的原始资料,并对其业务活动进行监督,因此被审计单位必须赋予审计人员操作权限。但是,鉴于安全考虑,以及保证会计数据的真实、完整性,审计人员并不是随便可以入网,而必须通过身份验证,除登陆账号和密码设置外,还应考虑账号权限设置,将审计人员账号权限设为仅限查询功能,并对审计人员的系统登入、数据导出的时间、内容进行记录。2、计算机审计人才缺乏及传统观念制约审计人员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是远程审计能否得以实施的关键。远程审计的操作平台主要为计算机审计,这就要求从硬件设施到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作一次大变革。部分老审计人员可能已经习惯传统审计模式,对信息系统、网络知识、计算机知识了解不多,因此会对远程审计产生抵触情绪,特别是远程审计,由于不能到实地查看原始凭证账册,基本依靠对电子财务数据的信息化处理和分析,对于计算机操作不熟练的审计人员,可能需要花费大量精力进行数据处理,因受计算机知识、能力限制,审计人员也不能保证其处理、分析数据所获得的信息的准确度和完整度,这些都是对依托信息化审计的远程审计的重要制约因素。要实现常态化、信息化的远程审计的效率,真正发挥其优势,培养一批既掌握计算机技术又熟悉审计工作的复合型人才是亟待可需的。本单位将加强对内审人员的计算机技术培训,将其作为单位内部审计培训的重要内容,并辅助激励机制,改变传统观念,让内审人员认识到依托计算机审计的优势和效率性,提高内审人员主动使用计算机审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实现常态化的远程审计奠定坚实的基础。(作者单位:泰州市国家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