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基层“三公”经费长效管理机制的探讨

“三公”经费支出,是指各级行政事业单位用于因公出国(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和公务接待等方面的支出,也有人将之概括为公费出差、公务用车、公款招待三方面,又称”三公消费”或“三公支出”。而基层三公经费支出,主要指县、乡(镇)两级行政事业单位的三公经费支出,其公务出国(境)项目涵盖公务出差。三公经费,是国家管理社会事务、履行行政职能所必须的财政保障。近些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机关运行成本也在加大,与之相关的三公支出日益增加,并产生不少弊病。

一、三公经费支出存在的弊病

近年来,三公经费越来越多被社会各界关注。2012年两会期间,九三学社提交的有关遏制公款吃喝的建议中提到,全国公款吃喝的年开销已经达到了3000亿元。而借学习、考察之名公费旅游,公车私用、公款大吃大喝,甚至借三公消费之名虚报冒领、行贪占之实现象时有发生。三公消费,它已突破了正常的公务运转需要,产生了滥用职权的弊病,又成了滋生腐败的温床。因而,庞大的三公支出亦为民众所诟病。

1.加重公共财政负担,增加预算支出压力。

据专家估计,全国三公消费总额已突破9000亿元,相当于2012年全国财政收入的10%。日益庞大的三公经费支出,占据国家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越来越大,加重了财政负担,同时又挤占了其他公共财政的支出预算。

2.损害党政干部形象,降低政府公信力。

居高不下的三公经费支出,特别是假借公务之名,行公费旅游、公车私用、公款吃喝的腐败行为严重损害了党政干部形象。公职人员作为政府各项政策的执行者、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其所做所为、一言一行代表的是政府,这些不良行为、腐败行为直接损害了干部形象、政府形象,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甚至会侵蚀国家肌体。

3.影响了社会风气,消弱国家软实力。

公职人员的行为举止,在社会上具有标杆作用,又有杠杆效应。公款大吃大喝、损公肥私、甚至违纪违法行为,诱导社会公众的不健康价值观念。尤其是与普通民众亲密接触的基层三公腐败行为,更给社会风气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产生极大的负能量。长此以往,享乐之风、奢糜之风盛行,将影响国民精神健康,消弱国家的软实力。

二、基层三公经费支出管理面临的问题

1.公开项目笼统,不利于对基层三公经费的有效监督。

当前的三公经费支出大多以公务用车、公费出国(境)、公务接待的大项目公开,没有细化,超标接待、私客公请混入其中也难以监督。而且基层单位的会计核算主体众多,也增加了监督的难度。

2.公开透明度低,社会对基层三公经费难以实施监督。

虽国家对三公经费支出的公开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实际上,不少单位只在上级检查时公开,且大多在内部的公开栏公开。普遍存在公开的时间短、公开的方式单一问题,甚至不按会计账上的金额公开,实行假公开。

3.监督机制不完善,导致基层三公经费支出长期居高不下。

从政府层面,有人大对预决算的监督,有审计部门对真实性、合法性的监督,以及纪检部门对违纪违法的监督;从社会层面,有媒体(记者)、相关专家、学者,及社会民众的关注、监督。前者有力度,但因涉及面广泛,难以面面俱到;后者虽近距离,却缺乏有效监督手段,两者没有形成有机整体,不能产生监督合力。可以说,对三公经费的监督力度还不够大,监督机制也不完善。

4.处于管理的末梢,基层三公经费支出无法自主控制。

近两年,国家对三公经费的管理在加强,推出“八项规定”、“六条禁令”等扼制三公支出的严厉措施,中央部委及省级已在三公经费上带头公开,这无疑对缩减三公经费支出产生积极作用。但是,上级部门因为要公开、减少三公经费支出,向下级部门转嫁支出的事情已有发生。而县乡(镇)基层处于管理层的末梢,经费、项目等有求于上级,属“弱势群体”,难免出现“被三公消费”现象,成为接最后“一棒”者,这样,其三公经费支出难以自主控制,而且被转嫁的支出可能变通入账,增加了监督的难度。

三、建立基层三公经费长效管理机制的措施

当前,在国家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大气候之下,各级三公经费支出在大幅度缩减。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显示,中央国家机关“三公”经费减少35%,31个省份本级公务接待费减少26%。据福建省浦城县“三公”经费统计资料披露,2014年一季度该县财政预算单位“三公”经费共发生591.76万元,比2013年一季度1013.35万元,减少421.59万元,减少幅度达41.6%。尤其是公务接待费比上年同期减少369.06万元,占“三公经费”总减少额的87.54%。这说明各级三公经费包括县乡(镇)基层都是可降可控的,但应防止“风头”过后反弹。如同吸足水的海绵,稍挤压便能挤出很多水,再用力,还能挤出不少水,一松开,则又可能吸入大量水。因此,必须建立长效管理机制,采取“顶层设计、建章立制、多措并举、长抓不懈”的办法,惩防并重,把基层三公经费支出控制在正常公共管理需要的额度内。

1.完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让三公经费支出有章可循。

通过制定完善三公经费支出的相关管理制度,细化三公支出的标准,规范三公支出行为。如公务接待,可按职级核定标准,明确规定作陪人员数,防止“土豪宴”、“客人一两个、作陪一大桌”的铺张腐败现象;公务用车可采取北斗卫星车载定位系统,进行适时全天候监控;公务出国(出差)要严格事前审批,事后按规定标准报销,超标费用个人自行负担。


上一页1 2 下一页 余下全文 共 2 页


2.科学设立会计明细科目,为三公经费的公开创造条件。

在各项三公经费支出下分设次级会计科目,科目的设置要科学、规范,便于横纵向对比。同时,科目要细化,如公务用车支出,要细化到具体车辆进行核算;公务出国(境)要具体到出差人员进行核算;公务接待的接待单要写清具体被接待的部门、带队人、作陪人员。为三公经费的细化公开创造条件,也便于监督。

3.扩大公开的范围和形式,让三公经费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各单位的三公经费支出要面向社会公开,公开的形式除了固定的政务公开栏外,还应在单位网站上定期公开。同时,在县级政府的网站上要专设三公经费支出子网页,定期公开政府本级及直属部门(含独立会计核算的各科局等会计主体)的三公经费支出,让社会公众能上网查找每一单位的三公经费信息。通过实行全方位公开,防止个别单位“躲猫猫”,有效提高三公经费的透明度、覆盖面,“打造阳光政务”,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4.加大宣传教育导向,为三公经费的缩减打下基础。

通过对机关单位(含国有企事业单位)公职人员进行党风廉政教育宣传,树立勤俭节约光荣、铺张浪费可耻的价值观,倡导绿色低碳消费理念和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引导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为缩减三公经费创造有利条件。要鼓励、引导社会监督,充分发挥民众和新闻媒体力量,以及网络聚焦的威力,对借三公之名行个人之私的腐败行为形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之势,让其无处循形。

5.强化部门分工合作,对三公经费监管形成合力。

财政、审计、纪检(监察)、组织等部门要从各自职能出发,加大对三公经费支出的监管力度。如对违反规定、超标准开支,会计集中核算中心要切实发挥会计监督职能,严格按照相关制度和财经纪律要求,把好第一关,不予报支入账;对铺张浪费、超标准使用三公经费的,财政部门编制下一个年度预算时可核减其三公经费数额;对不按时、规范公开的,组织部门可约谈单位领导,视情节进行通报批评,并纳入考核管理;对审计中发现涉嫌三公经费违规违纪的行为,审计部门应及时移送纪检部门查处。各职能部门要加强沟通与合作,形成强大监督合力。

6.加大监督惩处力度,为三公经费控制提供保障。

以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为契机,扎实推进反腐倡廉工作及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强化预算监督执行力,从严规范和控制“三公经费”。同时,提高对基层三公经费专项审计的抽查比例,实行“倒查”、“上下延伸”审计,严惩“转嫁”、“变通”支出行为;严肃党风政纪,加大对违反三公经费支出的查处力度,提高震慑力;保持高压态势,定期通报典型案件,对相关人员进行追究问责,以儆效尤,为三公经费控制提供坚实有力的管理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志红.“三公”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J].审计与理财,2011(10).

[2]关予馨.完善“三公”经费公开制度加快推进民主理财进程[J].中国财政,2012(21).

[3]王月琴.分析“三公”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措施[J].现代商业,2012(36).

[4]杜军玲.九三学社中央:着力加强制度建设努力遏制公款吃喝[N/OL].中国政协新闻网http://cppcc.people.com.cn/GB/45580/45599/17459379.html

作者简介:曾先理(1975-),女,福建浦城人,本科学历,福建省浦城县会计集中核算中心会计师、经济师。研究方向: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