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会计稳健问题的理论探讨
稳健会计是通过会计稳健原则来实现的。会计稳健原则是会计报表的重要基石,是会计报告中一项长期存在的准则,也是会计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中心原则,还被认为是最有影响力的会计计量原则。本文对会计稳健的相关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
本文立足于会计稳健原则,引入和借鉴了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首先,提出并分析了对稳健原则的四种解释,阐述了对会计稳健的检验的成本与市价孰低法、盈余反应不对称方法和会计应计程序分析法,从而对稳健会计概念加以界定。
其次,从契约理论、股东诉讼、税收因素和监管机构等方面对稳健会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着重从契约理论的角度,指出稳健原则能约束管理层在契约中操纵会计数字的机会主义行为。因此,稳健主义是一个有效的契约机制。同时,还指出了不支持稳健会计的理由:稳健会计对于中立会计的偏离,对会计信息的质量产生了影响;稳健原则会产生对企业利润的操纵行为等。
再次,在对稳健会计的概念界定和对其产生的原因分析的基础上,将会计稳健划分为有条件稳健(盈余稳健)、应计项目稳健和无条件稳健(资产负债表稳健)等,并对稳健的三个来源,即会计报表不能反映净现值为正的项目和资产价值的增加、净资产账面价值的最小化和对损失的确认比对收入的确认及时进行分析。作者在对会计稳健度的三种检验方法进行具体探讨的基础上,对有条件稳健和无条件稳健衡量指标检验方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应计项目是导致两者差异的关键。
最后,作者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本研究意义之所在,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张金松整理自《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年第2期下,作者:刘舒文 伍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