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综合财报改革:为政府履职提供全面信息
去年年底,国务院批转财政部《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下称“《改革方案》”),启动了酝酿多年的政府会计和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旨在为进一步深化我国财税制度改革,全面准确反映各级政府整体财务状况和运行情况、保障财政中长期可持续性,夯实技术基础和管理基础。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改革方案》得到了代表和委员们的关注。
适应政府的信息需要
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贾康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改革方案》之所以称为改革,是因为实质性地拓展了政府会计核算范围,扩充了核算内容,在原有预算会计的基础上,增加了财务会计核算的内容,把预算会计制度升级为政府会计制度,在会计目标、会计核算基础、会计核算内容以及会计信息披露方式等方面都发生变化。
“这意味着中国开始建立与现代财政管理体系和国家治理机制内在一致的政府会计核算体系,为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全过程包括资源投入、管理过程、运营结果、绩效评价等提供全面信息,因此,这项改革对于建立和完善现代财政管理体系和国家治理机制意义深远。”贾康说。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松江区区委书记盛亚飞则表示,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报改革十分必要和及时,“我国部分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在目前不正确的政绩观的影响下较为严重,这次改革将会在解决政府债务等问题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去年上半年松江区制定出台了《松江区试编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实施方案》,目前完成了部分基础数据的采集,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将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要求,已开发完成固定资产折旧计提软件,为试编区本级政府综合财务报告,逐步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打下了基础。”
一次意义深远的改革
贾康认为,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改革首先体现在引入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
“这种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核算的主要内容,是历年累积的政府收入和支出,即多年财政收支所形成的资产和负债,目标是提供反映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 资源及其可持续性信息,为政府全面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服务,也为社会公众通过这些信息了解和监督政府履职情况提供了条件。”贾康说。
突出政府存量信息的核算则是政府综合财报又一项改革内容。
对此,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韩晓明做了深入研究。
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核心内容之一是编制政府资产负债表,全面反映各级政府真实的财务状况,即政府的财务“家底”,是政府在一定时期内财务运行的存量结果。
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全面反映政府拥有和控制的经济资源和自然资源,运用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对资产价值进行真实且公允地反映。
“这对于提高政府资产管理水平,改善政府资产结构,合理配置财政资源,增进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对于政府实时了解债务规模,评估债务风险,控制债务总体风险,防范财政风险,均具有重要的作用。”韩晓明说。
《改革方案》还强调建立统一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和政府财务报告制度框架体系,包括制定政府会计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及应用指南、健全完善政府会计制度、制定政府财务报告编制办法和操作指南等。
此外,《改革方案》对政府财务报告的应用加以规范。
“健全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和公开机制,保障信息质量,建立沟通渠道,这也是值得关注的重要改革内容。”贾康说,对政府财务报告进行审计有助于保证政府财务报告信息的质量,信息公开机制则是政府财务报告满足各类使用者信息需求的基本途径。
同时,建立健全政府财务报告分析应用体系,可以实现政府财务信息的编用结合。
贾康认为,编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目的是有效使用会计信息,重点提出建立健全政府财务报告分析应用体系是本次改革的重要内容。
《改革方案》提出,应当以政府财务报告反映的信息为基础,采用科学方法,系统分析政府的财务状况、运行成本和财政中长期可持续发展水平,并充分利用政府财务报告反映的信息,识别和管理财政风险,更好地加强政府预算、资产和绩效管理,并将政府财务状况作为评价政府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重要指标。
“通过提供政府运营的基础性数据满足政府问责及决策需要,如政府权力监督部门和社会公众对政府履责情况的判断需要,以及社会各方的决策行为对信息的需要。”贾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