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在政府性投资项目管理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赵华平
借助中央、省级给予达州革命老区、贫困山区的政策倾斜,达州市财政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思路,立足于“着力做大做强财政资金池、着力发挥财政资金撬动效应、着力强化财政服务项目建设”三个着力,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推进项目建设的新路子,实现了项目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一、以重大项目为驱动,投资决策更加科学
作为欠发达地区,达州财政在如何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水平上作出了积极探索,通过充分发挥重大项目的聚集效应、带动效应,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理清理顺项目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
(一)科学做好年度投资项目计划。积极会同发改部门编制政府投资项目计划,委托符合资质要求且信誉好的工程咨询机构,从技术、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系统分析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对一些重大建设项目充分经过专家评估论证后,提交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审议。
(二)科学编制年度投资项目资金预算。年度投资项目计划经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审定后,结合现有财力和资金到位情况,按照“统筹安排、收支平衡、保障重点、提高效益”的原则,科学编制项目资金预算,切实做到项目编报依照民生工程、重大工程、续建工程、其他工程等进行轻重缓急排序,优先保障重点项目建设和民生项目建设,将有限的财政资金投向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起基础性、决定性的项目,避免项目建设无法“首尾兼顾”,资金使用“撒胡椒粉”。
(三)严格执行项目资金预算。增强预算的刚性和约束性,凡未纳入资金项目预算的项目,原则上不得开工建设。
二、以思路创新为突破,融资方式更加多样
坚持开放路子,放开胆子,加快步子,运用解放思想的办法,按照“上级补助一部分、财政投入一部分、社会注入一部分”的方式,全面打通项目资金通道,缓解政府资金“独木难支”的项目建设局面。
(一)用足普惠政策,用好特殊政策。吃透中央、省对达州作为秦巴山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区域、少数民族待遇县、全省非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示范区的优惠政策精神,结合实际,创新落实“财十条”等政策。2014年,达州市向上争取到位城市新区、中小河流、污水管网、病险水库、土地整理、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项目、地市级医院建设项目等各类建设资金6.8亿元。
(二)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大力引导社会资金、民间金融资本投入政府性投资项目建设。2014年,通过运用17.63亿财政资金作“引子”,撬动社会资金45.82亿元。
(三)积极探索PPP融资模式。大力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试点工作,按照“花小钱”推动“大发展”的思路,探索建立PPP支持基金,首期募集规模约18亿元,将极大缓解财政资金压力。积极做好PPP项目筛选储备工作,目前已从城镇基础设施、旅游、健康养老、医疗卫生、交通等领域纳入全市PPP推荐项目35个,已签约项目2个,分别为通川区乡镇污水厂(站)整区推进项目、宣汉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引进社会资金6.1亿元。深入探索PPP模式在小项目中的推广运用,并在建设达州强制医疗所中实现了成功,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推广运用PPP模式推进项目建设的有效路径。
三、以提升效益为核心,过程管理更加精细
效益是政府性投资项目管理的“灵魂”,达州财政在投资项目管理上,紧紧围绕“效益”这个中心,加强了对政府投资项目的全过程管理。
(一)加强工程设计环节审核。设计浪费是工程投资中最大的浪费,因此,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一环在于设计阶段。业主单位考虑更多的是设计方案的安全性和美观性,而不太注重工程量与造价成本的匹配,从而导致超标准设计;有的设计时故意留下“空间”,给后期施工变化预先埋下伏笔,致使工程造价难以控制。对此,达州财政局坚持在预算评审前、评审过程中,加强对施工图设计审核,对发现的施工设计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并及时反馈业主单位,以控制工程造价成本,避免设计浪费。
(二)防范合同签订环节风险。规范施工合同的签订及管理是投资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长期以来,由于合同内容不完整、不严密导致结算纠纷时有发生。为加强风险防范,凡政府工程合同签定前,财政通过对合同中的合同价款及调整办法、工程变更、现场签证、索赔处理、进度款的支付办法等主要内容进行严密审查,从根本上控制政府性工程项目的资金使用,避免施工过程中索赔金额巨大,变更签证较多,引起财政投资失控,施工单位牟取暴利的现象。
(三)加强现场签证环节管理。创新项目建设现场签证环节管理机制,率先成立政府性工程监查办公室,实地校验工程量,对于隐蔽工程、增加工程量等情况,必须经施工、监理、建设业主及财政监管人员四方签字确认,方可作为工程决算的依据,从而保证签证的真实、可信,有效防止结算的高估冒算及虚假签证的出现,使政府性投资工程造价成本得到了有效控制。
(四)严格工程变更环节审批。建立完善《达州市市级政府性投资项目工程变更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施工图前期审查工作和对设计等咨询机构的约束,确保设计更为合理,尽量减少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变更。对业主单位要求的设计变更,坚持先测算分析比较,然后按程序进行审批,克服了设计变更的随意性。对重大施工方案,监管人员根据施工合同、招标文件对施工方案的不合理之处提出修改意见,实施重点阶段、重点部位的重点控制,避免不合理支出的发生和增加。
(五)大力推进项目绩效评价机制建设。建立财政支出事前申报绩效目标、事中跟踪问效、事后绩效评价的全过程“跟踪问效”机制。把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重点前移到支出预算申报和审核过程之中。
一是建立财政支出事前申报目标的评审论证,对部门申报的项目支出预算,增加项目绩效目标和为实现绩效目标将要采取的必要措施。二是重视事中的跟踪问效,要求部门和项目单位严格按照计划和预算执行,防止随意变更和调整,不断了解财政支出使用中、项目实施中的新情况、新变化。三是做好事后绩效评价。结合事前、事中的管理,做好事后的考核评价,实现资金使用全程的“跟踪问效”机制。四是通过对项目的决策、管理、完成、绩效以及财务制度等相关资料的现场查阅,采取召开座谈会、现场查勘、问卷调查等方式,形成《达州市财政局绩效评价指标现场情况记录表》、《达州市财政局项目绩效评价工作记录》、《项目满意度问卷调查表》等工作底稿,综合形成内容详实的绩效评价报告。
四、以强化服务为保障,管理水平更加高效
大力推进效率建设,将财政投资项目评审操作程序细分为一般程序和简易程序,科学简化微小项目、涉农项目的评审程序,务实提高服务效率。对小微项目及时启动简易评审程序,实行一级复核,一级评审人员对评审质量负责;严格评审时限,制定了投资评审工作时限制度,有效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对民生工程和重大项目工程的预算评审、合同审核、项目监管、认质认价、设计变更、资金拨付等工作,坚持“急事急办、特事特办,时间缩短、效率提高”的原则,统一建立民生工程和重大项目工程登记台账,主动深入协调解决施工难题,切实做到优先快速、合法合规、高质高效。
建立健全《市级政府性投资项目民工工资保障工作制度》,进一步明确项目建设单位、市级劳动保障、建设、财政、公安、监察、司法、工商、工会、人民银行、银监局等部门和单位的职责,规范民工工资发放方式和程序,全力维护民工合法权益,确保民工工资的足额按时发放,有效遏制政府性投资项目拖欠民工工资的突出问题,有效防止因拖欠工人工资导致的阻工、停工。
五、以制度建设为根本,投资管理更加廉洁
全面落实“两个责任”,强化局党组和纪检组对工程领域的领导和监管,围绕解决权力寻租的问题,创新反腐倡廉理念思路和机制方法,与在建项目的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签订市级政府性投资项目监管廉政协议30余份,从源头上杜绝请吃、发红包、送礼品等违纪违规行为。全面推进预算公开和各领域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权力运行透明度,把权力的运行过程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确保权力公开透明规范行使。切实强化财政内部监督,遵循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原则,实现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综合运用不相容岗位(职责)分离控制、授权控制、归口管理、流程控制、信息系统管理控制等防控方法,对业务流程进行有效管控,防范可能发生的各类风险。
(作者单位:达州市财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