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属企业债券发行融资与监管情况调查报告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发展并规范债券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平衡发展是增强经济金融结构弹性的重要举措。多层次资本市场可以提供多元化的融资,降低实体经济杠杆率;有助于进一步改善金融结构,改变过度依赖银行体系的局面,分散和化解金融风险隐患。发行债券是省属企业的重要资金来源,发行规模逐年增长,融资成本逐步下降,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一、省属企业债券发行情况
1.发行规模。2013~2015年省属企业累计批准许可发行1463.4 亿元,实际发行债券117 期次共1300.4 亿元(含省能源集团3 亿美元境外债,折合人民币约18.5亿元)。发行规模超过100 亿元的,有国贸、交通、能源、物产4 家企业,发行债券占81.6%。债券发行规模和期次逐年增长,2014 年实际发行479.2 亿元,比2013 年增长76%;2015年实际发行548.7亿元,比2014年增长14.5%,发行期次同比增长54%。截止2015 年底,到期债券未出现违约风险,全额兑付债券本息。2.债券品种和期限。省属企业充分运用各债券品种优势特点,债券发行主要集中在银行间市场,累计发行102 期次共1040.9 亿元,占债券发行总量的80%。其中,短期融资券和超短期融资券因期限短、周转快的特点,深受企业欢迎,累计发行71期次共684.4 亿元,占银行间市场发行总量的65.7%,占全部债券发行总量的52.6%。2015 年超短期融资券发行288.5 亿元,同比增长122%。中期票据(不含永续债)共发行16期次237 亿元,占银行间市场发行总量的22.8%,占全部债券发行总量的18.2%,随着超短期融资券大量应用,中期票据近3 年来发行量逐年下降。2014~2015 年在交易所市场累计发行债券14期次共241亿元,占全部债券发行总量的18.5%。私募债、永续债、境外债开始在省属企业应用,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从债券发行期限看,超短期融资券发行期限集中在6 个月以内,累计发行26 期次共328.5 亿元,占该品种发行量的78.5%。其他中长期债券期限主要集中在3~5年,累计发行34 期次共412 亿元,占中长期债券发行量的66.9%。3.债券发行成效显著。省属企业发行债券募集资金主要用于项目投资、置换贷款、补充营运资金等,保障了企业投资和经营所需资金,优化债务结构,降低融资成本。银行贷款和债券的比例由2013年的3.24:1,下降到2015年的2.34:1。2013~2015年发行之债券融资期间可节约财务费用约41.2亿元。债券发行提高了企业在公开市场上的形象与知名度;通过公开市场发行与交易、信用跟踪评级、定期信息披露等机制,企业治理水平也得到提升。
二、债券发行后的经验总结
1.科学的债券结构与规模遥省属企业主要考虑企业自身战略目标、行业特点、投资经营的资金需求以及不同债券品种的特征,合理选择债券品种,控制资产负债率,防范债务集中到期出现财务风险,实现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的匹配,达到“最佳债务结构、最低融资成本”的财务目标。
2.准确的发行时机与节奏。省属企业自律规范发行行为,将债券发行计划纳入年度预算。建立市场关注和研究机制,综合考虑各个因素对市场影响;在利率下行区间适当增加短期限债券滚动发行,反之以中长期限债券为主。在债券市场利率明显处于高点、发行价格较高时,暂时寻求其他融资方式做过渡。在具体的债券发行过程中,听取多方意见,努力降低发行价格,把握最优发行窗口,规避月末、季末、年末利率翘尾、国家重大经济调控事件等因素的影响。
3.承销商的选择和管理。省属企业以利益最大化为原则,在主要合作金融机构范围内,考虑承销商发行专业程度、利率议价水平、佣金费率、其他投融资合作等方面综合因素,采取竞争性谈判和招投标方式确定承销商。与各中介机构签订协议,明确责任义务,规范债券注册发行事宜,对于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重大问题,明确协调处理方式。积极配合各中介机构开展尽职调查,与承销商沟通债券发行各个环节;及时对监管审核机构提出的各类问题进行反馈。4.不断规范内部管理遥省属企业作为债券发行主体,切实加强债券在发行、使用、偿还等方面的管理和风险防控,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全面落实预算管理,统筹规划筹融资计划,设立募集资金专户和偿债专项账户。建立长效沟通机制、健全风险监管和预警机制,加强信息披露,建立偿债应急保障方案,形成完整的债券本息兑付保障体系。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加强信用资源储备,提高流动资金贷款授信额度及提取便利性。严格资金信用输出管理,强化企业集团内部借贷管理。
三、债券发行中的主要问题
1.债券筹资自身的不足遥发行债券由于其利率固化,且不能提前归还,在利率处于下行通道时,处于存续期的债券会出现融资成本高于当前银行贷款的现象。债券市场利率波动较大,对企业的市场敏感度和研判力要求更高,涉及重大事项披露流程较为繁琐,最长融资期限相对贷款较短,整借整还对企业现金流影响较大。
2.股权多元化企业债务风险上移。省属企业发行债券,除少数下属企业具备独立发行条件外,通常由集团公司作为发行主体,筹集的资金除用于置换到期债务外,主要用于下属企业经营和投资,股权多元化企业一旦陷入经营困难,在债务到期还本付息时,需要集团公司自行解决周转资金,导致到期偿还的风险集中到集团公司。
3.注册资本规模偏小。发行债券与企业信用评级密切相关,筹资规模受净资产40%的限制,省属企业注册资本小于10 亿元的有9 家,较低的注册资本、较高的资产负债率,影响信用评级的提升,制约企业债券发行的品种和规模。
4.境外发行债券存在发债主体信用增级较难尧发债成本汇率风险尧资金使用回流较难等问题遥永续债还存在利息税前扣除税务规定不明确等问题遥四、做好债券发行与监管的打算发行债券直接融资具有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资金成本、优化财务结构、健全内控体系、提升内部管理等诸多优点,支持推动更多省属企业有效利用债券市场,发挥债券在促转型、调结构、稳增长和提质增效中的积极作用。
对省属企业的建议和举措
1.扩大资本规模,重视信用评级工作。省属企业要扩大资本规模、增强企业实力,重视信用评级对发债的重要性,强化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与执行,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加强与信用评级机构的沟通,做好主体信用和债券信用评级的具体工作。
2.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发债流程与内部控制。省属企业要加强自身能力建设,规范决策程序,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熟悉债券发行工作,认真参与甚至主导债券募集说明书制作,了解债券投资者和债券交易机制,选择适当的债券市场与债务融资工具,进一步加强对经济基本面、宏观政策与债券市场的研判,把握融资窗口。
3.规范选择发债中介机构。省属企业应当通过规范程序择优选择中介机构,明确承办机构及人员的职责任务。债券发行结束后,及时总结本次发债工作的成效与不足,对中介机构服务能力开展后评价,建立白名单与黑名单。
4.强化募集资金运用管理。企业根据自身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融资工具组合保证适度流动性,发行规模适当、期限与资金需求匹配的债券。提升资金管控水平,将成员企业发债行为纳入集团统一管控,优化资金配置。对募集资金流向进行全面监控,使资金真正运用在有利于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地方。
5.切实防范债券违约风险。省属企业要强化资金预算管理,严格做好负债规模和负债率双重管控,防范负债规模超出企业管控能力造成的风险,防止出现违约事件。完善内部借贷、担保和反担保等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防范出现“风险上移,利益下沉”情况。
国资监管部门的工作措施1.鼓励省属企业扩大融资规模,支持与监管并立。一要优化发债申报工作流程。支持省属企业稳妥扩大债务融资工具发行规模。对于资产负债率较低、管控水平较好的企业,简化申报程序,精简申报材料,提高审批效率。二要优化中介服务与监督体制,加大奖惩力度。加强对中介机构工作质量的跟踪与评估。在债券申报材料和存续期管理中出现重大失误或遗漏,存在市场违约案例或不尽职尽责行为的中介机构主办人员和省属企业相关责任人,按照《证券法》有关规定,依法追究责任。2.健全债券风险防控机制。进一步规范省属企业资金信用输出,对于资产负债率已经在高位的企业,审慎选择债务融资工具,制定切实可行的偿付方案,防止风险向其他省属企业传递。3.发挥平台公司职能。发挥省国资运营公司运用债券市场服务省属企业改革发展的平台作用,加强债券市场研究,收集债券市场的各类资讯信息和监管政策解读,成为省属企业债券发行研究信息沟通平台。加强平台公司的投融资功能,进一步拓宽债券、信托、产业基金等多种融资渠道。4.加快推进信息系统建设。为进一步提高发债工作监管效率,便于省国资委及时了解和掌握省属企业债券发行情况,尽快研发债券发行监测管理信息系统,作为省属企业债券发行情况监测数据采集和处理平台。(执笔:张晓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