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关于我省气象部门预算业务控制的几点思考

湖南省气象局 刘 革

湖南省地处中部地区,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四季分明,光、热、水资源丰富,气候变化大、灾害性气候多发,既有大陆性气候的光温丰富特点,又有海洋性气候的雨水充沛、空气湿润特征,因此气象服务任务十分繁重,其预算业务控制工作对保障气象事业发展和气象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省气象部门预算业务的特征
我省气象部门预算业务,具有如下特征:一是预算层级多。中央—省—市—县,共有4级预算单位。二是预算单位多、构成较复杂。全省有15个省、市级气象台,93个县级气象站,97个新型自动气象站,8部新一代天气雷达,3497个区域自动气象站。工作人员与离退休人员达4000余人,其中,既有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人员、又有事业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还有人事代理、长期或临时聘用人员。人员学历、专业层次较高,离退休人员、编外人员所占比重较大;单位中,既有中央财政预算单位,又有地方财政预算单位,还有下属企业。三是工作涉及面广。气象工作,涉及防灾减灾、农业生产、群众生活各个方面,与资源、环境息息相关,气象服务领域涵盖了工业、农业、林业、能源、交通、保险、旅游、航运、环境、商业、民航、物流等方面,气象工作专业性强,设备设施众多,仪器精密复杂,跨领域、跨行业、跨专业特点突出。四是双重管理。省级及以下气象部门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一直实行双重计划财务管理体制,中央与地方共同投入,预算由双方共同负责安排,资金来源多、涉及业务广、管理难度大、工作要求高,预算业务控制事务性、过程性工作量大,工作效益不易衡量、成果不易显化,与气象业务工作成绩相关性弱。同时,由于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还不明确,预算保障体制还不够顺畅,预算业务控制工作任重道远。
二、对我省气象部门预算业务控制的几点建议
(一)预算业务控制应以加强预算编制为“龙头”
一是量入为出。气象部门预算编制应与国民经济和当地社会发展规划相一致,与单位履职及事业发展计划相协调,整合收入存量、优化收入增量、合理分配收入总量,与财力相适应,确保收支平衡。二是统筹兼顾。以当地气象事业发展为导向,坚持改革创新,建立资金统筹使用机制,统筹各项资金用于事业发展急需的重点支出,优先保障人员支出。三是科学精细。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改进预算收支的测算方法,建立科学的、符合气象部门实际情况的经费定员定额标准。预算保障上要向预报预测和公共气象服务等重点工作倾斜,增强预算的时效性、针对性、主动性。(二)预算业务控制应以严格预算审批为重点
一是严格把关。无论是对人员基础信息,还是对资产、项目,都严格按照审核相关规定的要求,全面细致,从严把握。特别是对单位增人增资审核,从单位职能设置、气象业务工作任务饱和度、人员配备现状、有无调剂可能等方面分析核实,从严控制机构和编制。二是严守纪律。预算审核过程中,针对不同事项认真对照规定,确保审核不偏不倚;遇到新问题新情况,集中研究讨论,履行书面请示报告制度。三是严控风险。建立沟通协调机制,统一审核口径、统一审核标准,统一审核格式、统一审核流程,层层把关,将风险降至最低。(三)预算业务控制应以强化预算执行为中心
一是严肃财经纪律。硬化预算约束,加强预算执行监督管理,严格控制预算追加,严禁超预算或无预算安排支出。强化单位财务管理,实现对财务活动的全过程、全方位监督。二是做好资金统筹。对上级下达的气象业务运行维持资金进行统筹、整合、调剂使用。将盘活存量资金作为加强预算管理的重要措施。三是强化监督检查。做到日常监督和重点检查“两结合”,将监督检查贯穿于资金运行的全过程,切实履行监管职责。重点检查虚报冒领、截留私分、挥霍浪费、贪污挪用等问题,确保资金安全。四是严控一般性支出。大力压缩“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切实降低运行成本。同时,进一步加快气象雷达、装备仪器购置等专项资金审批进度和资金拨付,加强支出预算执行的管理,促进支出进度的均衡性。
(四)预算业务控制应以部门决算分析为参照
一是加强专题分析。找准决算分析利用的切入点,结合单位运行特点和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分类梳理决算数据,加强预决算对比分析调查,使决算分析利用成果真正为领导决策服务。二是整理汇编数据。对领导关心、群众关注、影响气象服务效果的经费收支、经济指标等数据及时加工整理,汇编成方便、实用的资料或手册,供参考使用。三是提高决算数据质量。建立“账表一致性”核查制度,将气象部门决算核查工作作为预算执行监督和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的重要内容,着力提高决算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
(五)预算业务控制应以提高预算绩效为目标
一是全面推进绩效目标管理。对气象专项资金和预算单位的整体支出实施绩效目标管理,并由第三方中介对其绩效目标的完整性、相关性、适当性和可行性等进行指导审核。二是扎实抓好绩效评价。紧紧围绕提高“四个能力”,实现“四个一流”组织绩效自评,并引入第三方绩效评价。三是运用绩效成果。对绩效优秀的项目根据实际需要予以保留或加强,绩效评价不合格的项目予以取消。将预算建立在可衡量的绩效基础上,办多少事拨多少钱,根据成本效益比较原则决定支出项目是否必要及资金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