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不容忽视厦国会培训的心得体会
省政府金融办吴妍
内部控制是国际通用的管理语言。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寻找异常波动点,达到风险管控的目的。具体来说,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对提高单位管理水平、改进工作质量和效率、规范财经秩序、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和企业相比,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相对薄弱,缺乏市场竞争需求,发展动力不足,但随着行政事业单位改革向纵深推进,其内部控制建设不容忽视,亟需建立一套符合单位实际的内部控制建设体系,更好发挥各单位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必要性
(一)实施内部控制建设,是制约和监督权力的需要。
对权力的制约和风险的控制,仅仅靠外部监督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体制机制上形成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使权力的运行和行为的实施始终处于缜密的内部制约与监控中,才能有效预防廉政风险。内部控制建设,就是要将内部制约与外部监督有机统一起来,使决策更加科学,执行更加有效,监督更加有力,保证权力沿着正确的轨道运行。这也是对我们的关心和爱护。监督制约措施得力了,就能使我们知“红线”、明“底线”,不掉队、不犯错、不出问题。(二)实施内部控制建设,是提高单位内部管理水平的需要。
实施内部控制建设,就是要将会计工作与业务工作连接起来,加强对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分清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管理界限、明确管理职责,避免出现管理责任空白或推诿扯皮的现象,达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减少内耗,提高管理效率的目标和效果。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面临的困难
(一)缺乏市场竞争需求,发展动力不足。
企业为追求利益最大化,通过一套完备的内部控制体系来管理企业,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企业成本,从而内部控制建设的主动性比较强,甚至会不断推陈出新,以建立正确且符合单位实际的内部控制体系,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其内部控制更侧重于确保单位正常运转,不以创造单位收益为目标,缺乏市场竞争需求,内部控制建设发展动力不足,很容易导致单位领导对其重视不够,内控意识淡薄。(二)规章制度流于形式,执行力欠缺。
为贯彻落实好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关于“对财政资金分配使用、国有资产监管、政府投资、政府采购、公共资源转让、公共工程建设等权力集中的部门和岗位实行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定期轮岗,强化内部流程控制,防止权力滥用”的有关精神,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根据财政部要求全面开展内部控制建设工作,从2016年开始逐步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体系也日趋完善,但有些行政事业单位虽然建立了完备的内控制度,但有章不循,流于形式,内部控制制度亦不能有效执行到位。(三)现行授权机制不科学,内控制度易失效。
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设置上,会计监督人员受单位领导管辖,由单位领导授予其监督权力。这种被领导者监督领导者的设置,本身不符合管理学基本原理,其行为必然受控于管理层,最后反映的是管理层的意图和目的,体现管理层的意志,致使内部会计控制监督者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员”,内控制度容易失效。
三、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的措施
(一)领导重视,扎实推进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工作。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一把手”负总责,下设办公室,专门负责组织内部控制建设工作。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内控规范实施方案并严格加以落实,努力形成“领导模范带头,人人遵守内控”和“内控面前无例外”的内控工作氛围和机制。单位内部的相关职能部门特别是财务、纪检监察部门要对内控的贯彻实施工作负责,统筹部署,相互配合,联合推进,扎实做好宣传、培训、指导等各项工作。其他部门要积极配合主动作为,将自身的业务管理融入到内部控制范围内,审视管理职能依据、业务流程和程序、成果输出等,形成权力制约的管理闭环,全面推动单位内部控制建设。
(二)实事求是,建立一套符合单位实际的内控制度。
各单位应从单位的职责职能出发,对单位主要业务进行梳理分类,按照业务流程走向描述到具体岗位,科学合理设置岗位,不相容职务要分离,并结合多年形成的单位经济业务活动职责分工、授权与管理、控制方法与手段,形成切合单位实际的一套内控制度体系,保证单位各项经济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实现单位经济业务活动的“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单据化,单据信息化”。
(三)严格监督,确保内控工作顺利开展。
内部控制建设领导小组和各部门负责人要加强监督检查,防止工作不落实。要采取定期协商等办法,加大工作落实力度。内部监督部门与内部控制建立、实施部门要保持相对独立。财务、纪检部门要定期对单位内部控制建立和实施及评价情况进行监督检查,适时有针对性地提出检查意见和建议,并督促进行整改。要充分发挥财政、审计、专业机构和社会公众,强化对行政事业单位内控执行效果的监督,将其纳入政务公开的范围内,促使行政事业单位不断完善内控制度体系建设,提高内控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