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下因公出国经费管理的新思路
■张丽华/文
为了进一步规范因公临时出国经费管理,2013 年,财政部、外交部联合发布了《因公临时出国经费管理办法》(下称《办法》)。在《办法》实施过程中,遇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审核材料多、报销周期长、监管部门要求多和信息需求量大等。笔者基于内部控制的视角,分析如何优化工作流程,促进业财信息共享,为更好地管理因公出国经费探索一条新的路径。
运用内控实现规范管理
对于如何解决出国经费管理工作中的难点,笔者认为,在确保财务工作有序开展的前提下,需要从3 个方面思考改进工作。一是从服务的角度看,财务部门如何提升服务品质,让业务人员少跑腿;二是从监督的角度看,如何为各级各类部门和单位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三是从管理的角度看,如何改进工作手段,降低出国费管理的工作成本、管理风险和劳动强度。
要同时满足3 个方面的需求,无疑对当前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优化工作流程,而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恰恰
是完善工作流程的利器。
在财政部发布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中,列示了多种控制方法。在具体的实务工作中,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通过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形成相互制约的额工作机制。单位应当设置必要的岗位,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和权限,确保出国费支出申请与内部审批、报销审批与执行等不相容岗位的分离。
二是通过内部授权审批控制,明确各部门的权责范围。业务部门应该根据年度出国计划、工作任务和单位领导的批示,结合预算指标和出国经费内部管理规定提出支出申请,并经过审核后办理具体业务。
三是通过归口管理,实现业务和财务工作的统一管理。对于临时出国的出访目的、任务、出访时间等业务事项, 应当归口单位外事部门统一管理。对于出国经费开支范围、开支标准、相关单据审核等事项,应当归口单位财务部门统一管理。
四是通过预算控制,体现厉行节约的要求。预算管理贯穿了出国事项管理的全过程,单位应严格控制因公临时出国经费总额,严格履行“预算——计划——执行”的工作机制,不得无预算
或超预算安排出国团组。
五是通过会计控制,规范基础性工作。单位应规范处理业务和财务信息, 生成符合单位决策需要的各类报表。
六是通过单据控制,实现业务信息与财务信息的有机整合,确保出国经费有据可查。单位应该明确界定出国经费所涉及的各类表单和票据。出国人员在回国报销费用时,需要整理各类单据。
七是通过信息内部公开,建立健全出国经费的监督机制,并为以后年度的出国经费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以内控思维提升管理效能
内控建设的核心思路是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岗位化、岗位职责化、职责表单化和表单信息化。内部控制能否落地,能否为单位全体员工所接受,能否在规范管理的前提下提升管理效能,关键在于信息化。
对于财务部门来讲,需要将已有的预算、计划、开支范围、开支标准,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固定下来,并强制执行。这样才能在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建立一道“防火墙”,在确保规范管理的同时,能够有效获取业务和财务的相关数据。
对于业务部门来讲,需要及时掌握国家相关财务法规制度和办事流程等, 并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对出国事项的前置审批和后期跟踪,帮助具体经办人员提高办事效率。
对于各级各类管理层来讲,需要及时掌握出国经费的开支情况和开支水平,并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整个出国事项的业财融合水平,获取更有有价值的信息。
以上3 类需求,其实都围绕出国经费的预测和计划等工作环节展开,涉及对业务数据、财务数据等各类信息的处理和加工。相关单位需通过一套规范的信息化工具,明确职责,明确各类数据的报送审核程序,最终将需要的工作结果展示出来,接受各级部门的管理和监督。
(作者单位: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财务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