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会计信息失真量化指标
中州审计2001.8
浅述会计信息失真量化指标
朱永健 段正霞
2000年初,国家审计署在《2000年度经贸企业审计工作方案》中,把 1999年度企业的会计信息是否存在严重失真的问题列为检查重点之一(重大问题追溯到以前年度),并要求计算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损益等的差错率,揭示会计报表的失真程度。同年年底,财政部向社会公布了对159户企业1999年度会计信息质量抽样调查的结果。其中,利润总额不实的157户,共虚增利润14.72亿元,虚减利润19.43亿元,利润总额失真度为33.4%,资产不实的有147户,共虚增资产18.48亿元,虚减资产24.75亿元,资产失真度0.95%,所有者权益不实的155户,共虚增所有者权益 19.36亿元。虚减所有者权益18.48亿元,所有者权益失真度1.82%。以上事实说明,作为一个审计工作者,应当充分认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严重性,作好会计信息差错率和失真度的定量分析,以有利于对审计事实作出准确判断。
一、区分会计信息失真与会计信息差错两个不同概念
会计信息失真的本质含义是包括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所记录的数据与其反映的经济活动的事实
有较大的数量偏差(正偏差或负偏差)。这就是说,从量的角度考察,会计数据与其反映的经济事实之间的差错(或差错率)已经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以致会计数据中包含了超限的虚假成分,不能反映经济事实的真相。因此,我们把一定限度之内的会计信息差错直接称为会计信息差错,而把超过一定限度的会计信息差错称为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信息差错和会计信息失真都是评价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指标。
对审计人员来讲,属于一般会计信息差错或者较严重的会计信息差错不判定为会计信息失真,属于会计信息失真的则不判为信息差错。这样,可以提高审计人员的分析能力,加强责任感,提高办案质量。
二、会计信息差错和差错率的计量
审计人员按照一定的审计程序和方法对任何会计事项进行审计,可能的审计结果有下面四种情况:
l)审计数小于会计数。这时的差额称会计数“虚增”。或审计调减。
2)审计数大于会计数。这时的差额称会计数“虚减”。或审计调增。
3)审计数与会计数比较的差额中,既有“虚增”,又有“虚减”两个部分。
4)审计数等于会计数。这时的差额为零。
上面所谓会计“虚增”“虚减”或审计“调增”“调减”都是会计信息差错的具体数量表现。我们认定“虚增”是错,“虚减”也是错,它们都是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直接国家。因此,我们用“虚增”“虚减”的绝对值之和表示任一会计事项中发生的差错数。这样,我们就可以给出会计信息差错和差错率的一般计算公式:
会计信息差错数=会计虚增数十会计虚减数=审计调减数十审计调增数
会计信息差错率=会计信息差错数/会计数×100%
上面所说的“会计数”指记账凭证、会计账户、会计报表等所列数据。“虚增数”“虚减数”指该数据的绝对值如: M集团公司 1999年度会计报表反映的企业管理费用为1955万元,经审计管理费用为3304万元。其中审计调增1397万元,调减48万元。那么。该集团公司报表中的管理费用差错数为 1397+48=1445万元。管理费用差错率为1445/1955 × 100%=73.9%。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量化指标
首先,我们根据会计信息失真量化的三个基本原则,即科学性原则,统一性原则,具体分析原则,给出会计信息失真的计量方法和量化指标:
1.按照前文绘出的会计信息差错率计算公式计算差错率(%)。
2.把2%定为会计信息失真与会计信息差错的分界点(平均正、负偏差各1%), 2%以上的差错车称为会计信息失真度,2%以下的差错率称为会计信息差错率。
3.会计信息差错率和失真度的级别、性质:
0-l%差错率会计流又一般差错
1-2臀差错率会计信息重度差错
2一3%失真度会计信息一般失真
3—5%失真度会计信息重度失真
5- 10%失真度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10%以上的失真度,视具体情况定为“粉饰”,“舞弊”,“完全失真”等。
例如,某省审计部门对51家国有工贸企业 1999年度进行了财务审计,同时把会计信息质量作为审计重点之一。以会计报表数为准,审计结果的部分汇总资料如下(单位:万元);
这就是说,该省通过抽查发现51家企业 1999年度的损益(实际为亏损)总额的失真度为75.16%。实际情况是,该年度51家企业损益报表亏损数为56790.75万元,经审计核实亏损数为90 170.35万元,所以,该报表损益数据已严重失真,会计信息已没有可利用价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