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伟/文 |
使得同一类经济业务在不同时间、空间、 对象上可能采用不同的会计核算政策, 降低会计信息质量。其中,在非流动资 产类业务中尤为明显。 资产核算业务主要问题 ——确认时边界不清。 新制度规定应当确认为工会资产的 两个条件:一是与该经济资源相关的服 务潜力很可能实现或者经济利益很可能 流入工会;二是该经济资源的成本或者 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但在管理实务 中,是否确认为工会资产,需要明确产生 的服务潜力或经济利益是否流入工会, 且有多少比例。 因此,除货币资产等流 动资产外,非流动资产的会计确认需要 划分事业单位与工会的资产边界,这在 实务中并不容易实现。边界不清会导致 资产使用的费用归属不明晰,如折旧、摊 销等。 ——调剂业务核算困难。 《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条例》于 2021 年4 月 1 日起正式施行。该条例规 定,各部门及其所属单位应当优先通过 调剂方式配置资产;不能调剂的,可以采 用购置、建设、租用等方式。 2015 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和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指导 意见》明确提出,要探索建立行政事业单 位资产共享共用机制,推进行政事业单 位资产整合。鼓励开展“公物仓”管理, 对闲置资产、临时机构(大型会议)购置 资产在其工作任务完成后实行集中管 理,调剂利用。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各级政府 都要节用为民、坚持过紧日子,确保基本 民生支出只增不减。”目前,事业单位内 部资产调剂业务已成为落实“过紧日子” |
要求的重要手段。由于工会是独立社团 法人,工会资产不属于事业单位内部调 剂资产范围,不同会计主体间的资产划 转业务将受各自会计政策及审计规定的 限制,经济核算业务较为复杂,不利于盘 活存量资产、提高资源与资产共享水平。 ——成本归集错位与成本补偿脱节 并存。 由于资产边界不清,导致工会资产 在使用过程中的成本归集错位。以高校 工会固定资产为例,在使用过程中,资产 边界不清导致折旧(摊销)费用在两个会 计主体以及单位内部费用类别间归集错 位,无法形成科学的绩效评价与成本补 偿机制,间接降低资产管理决策水平。 同时,由于两个会计主体在会计处理上 的不对称性,对同一笔经济业务可能采 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式,将形成新的审 计风险点。 简化资产核算的三点建议 一是共享资产由事业单位确认。 在提升会计信息质量方面,会计主 体间存在“马太效应”,即会计核算能力 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事业单位通常在 会计核算科目维度上更全面、精确,预算 管理及信息化水平往往较高。为提升单 位整体会计信息质量,在资产边界不清 晰的情况下,由事业单位确认资产并进 行后续核算工作,将能有效统一资产入 口标准和管理政策,从而有利于预算管 理和资产使用绩效评价,能以较低核算 成本取得较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并降低 会计政策不一致引起的审计风险。 该措施的前提是事业单位资产管理 水平高于工会的资产管理水平。 二是共享资产由工会有偿使用。 从工会资产业务的经济实质来看, |
基层工会通常无偿使用行政事业性资 产。这种“搭便车”的方式不符合权属清 晰、安全完整、风险控制、注重绩效的国 有资产使用原则,不利于规范国有资产 管理、科学配置和使用的绩效评价,难以 符合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要求。 在事业单位确认资产的前提下,工 会若使用各类事业性资产,应遵循有偿 使用的原则,在经济业务上按照“租赁使 用”进行会计核算,厘清二者权利义务关 系。工会可按照“租赁费”或“资源占用 费”的形式作收支核算,避免进行折旧或 摊销等费用核算,从而大大降低核算工 作量。 同时,事业单位作为对应资产耗费 的成本补偿收入核算,既保证国有资产 收益,也便于成本核算与绩效分析。 三是纳入事业单位资产全生命周期 管理。 事业单位工会资产管理要遵循“价 值管理与实物管理相结合”的原则。为 简化核算工作、保障资产账实相符,工会 对于非流动资产,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 等,可纳入事业单位资产实物账统一管 理。工会委托事业单位对各类资产进行 全生命周期监管。 在实践中,可按业财融合要求,将单 位资产管理业务系统与工会财务信息系 统对接,实现数据实时共享传输,同步提 升工会资产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总之,作为基层工会的事业单位工 会组织,应借新制度出台的契机,将简化 资产核算流程、提升会计信息质量,与落 实中央“过紧日子”的要求相结合,与国 有资产管理有关政策相配套,精准施策, 促进单位内部治理水平提升。 (作者为全国高端会计人才行政事 业类学员,供职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资 产部) |
财政部近期修订发布《工会会计制 度》(下称“新制度”),自2022 年 1 月 1 日 起施行。新制度是适应工会组织财务改 革、提升工会内部治理需要的重要举措, 也是进一步规范工会会计核算、提高会 计信息质量的重要制度安排。 除货币资金外的资产核算业务是各 级工会组织的主要业务之一。其信息质 量直接体现新制度执行效果。作为基层 工会组织的事业单位工会,应结合自身 机构及业务特点,充分研究相关制度内 容,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出发点,探索 出适合本单位核算环境的简化路径。 制度背景 2019 年实施政府会计制度以来,行 政事业单位普遍建立权责发生制和收 付实现制双核算基础,而新制度规定, “工会会计处理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 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应当按照本制 度的规定采用权责发生制”,这就导致 事业单位主体与工会组织的会计核算 基础有所不同。 2018 年 9 月实施的《事业单位工会 工作条例》规定,具备社团法人资格的事 业单位工会应当独立设立经费账户,且 事业单位工会应当根据经费独立原则建 立预算、决算和经费审查审计制度,并根 据上级有关规定依法、科学、完整、合理 地编制工会经费年度预(决)算。 事业单位工会作为独立的社团法人 和会计主体,不同的会计基础尽管不影 响其会计报表信息生成,但因工会往往 具有内部二级单位和独立社团法人的双 重职能,导致在预算、收支、往来款、资产 管理等范围内,二者经济业务边界模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