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放管服”背景下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研究

  龙力钢 彭满如

一、高校科研经费“放管服”的背景和意义

1.背景。

“放管服”是由国家提出的关于政府职能转型的措施,是指“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通过下放管理权限,减除多重管理及环节,加强监管职能,优化服务职能。自中央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16〕50号)文件以来,国家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关于科研经费“放管服”改革措施的文件,其中主要包括:一是把制定差旅费、会议费等管理办法的权限下放给项目承担单位,由承担单位自主制定差旅费、会议费定额标准等;二是项目预算直接费用中取消劳务费比例限制,间接费用中不限制绩效支出的比例,由项目负责人根据实际需要编制;三是简化和合并部分预算科目,并进一步扩大科研项目预算编制及调整的自主权;四是简化科研仪器设备的采购流程,提高采购效率。

2.意义。

科研经费“放管服”改革措施的实施对于我国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深化改革,下放科研自主权,加大绩效激励,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动力和活力,让他们能够全身心投入到科研项目中,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有利于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和结题。在“放管服”背景下,高校应深刻学习和领会文件精神,修订补充完善现有科研经费管理制度,重建和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机制。

二、“放管服”背景下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科研改革政策需进一步落地见效,科研经费管理制度需进一步完善。
2016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科研经费“放管服”改革的文件,有力激发了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促进了科技事业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改革措施落实不到位、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等问题。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科研经费“放管服”改革要求,高校需进一步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创新服务方式,激发科技创新动力与活力。

2.科研项目预算编制及审核不够科学准确。

科研项目预算由科研人员进行编制,由于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技术路线、科研周期等不确定性,很难编制科学准确的经费预算,学校财务部门在审核科研项目预算时,由于专业的限制,无法准确了解项目任务书是否有遗漏、重复部分,因此也不能对预算编制进行合理的评判。只有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后才会发现预算与项目脱节,必须进行预算调整。

3.项目结余经费管理缺失。

高校普遍存在项目结余经费不及时处理或者结题不结账的现象,科研项目结题后,科研项目负责人未能及时结账,虽然存在主客观原因,但结题不结账的结果将形成项目结余经费管理的缺失,一是增加支出报销风险,增加结余经费管理难度;二是造成了科研经费的闲置,不利于科研经费的统筹规划使用,不利于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

4.科研经费的绩效评价不健全。

目前,多数高校只对科研经费的收支进行管理,只对项目的效益指标做分析,对于科研经费的绩效评价未能引起足够重视,未建立健全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缺乏跟踪科研项目全过程的管理,缺少对经费预算执行、经费使用效益等做出详细的综合分析评价。科研经费绩效评价的缺失,不能对科研项目进行整体的、全面的费用与效益分析评价,科研项目预算编制和经费使用的经验或不足不能及时得到分享和改进提高,不能有效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

5.科研项目经费的信息数据共享有待进一步提升。

多数高校建立了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平台,解决了科研人员少跑腿、信息多跑路的问题,办事效率得到了很大提高,但科研项目管理平台与校内财务、资产等部门管理信息系统未实现完全对接,科研信息数据还不能实现充分共享。

三、加强和改进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1.进一步修订、补充和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根据国家有关政策精神,结合高校科研实际,充分尊重科研规律,进一步修订、补充和完善纵向、横向科研经费及间接费用、差旅费、野外科研出差、会议费、财务报销、结余经费等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科研经费管理权限,加大绩效激励,有效解决科研活动面临的实质性问题,如野外考察、心理测试等科研活动无法取得发票或财政性票据报销等。在充分释放政策红利的同时,结合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要求,修订、补充和完善经济责任制度、科研信息公开公示管理办法、采购与招标管理制度等,进一步落实二级单位和科研项目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加强科研诚信管理,确保科研经费管理工作“放得下、接得住、管的好”。

2.加强科研经费的全过程管理。

一是提高科研人员项目预算编制水平,加强科研部门预算审核,强化财务部门对科研经费政策制度和财务数据的把关。二是加强科研经费的支出管理,一方面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来提高经费报销效率,解决报账耗时费力的问题,另一方面有效预防虚报冒领、侵占贪污、经费浪费等问题的发生。三是规范科研项目结题结账工作,加强项目结余经费的管理,提高项目结余经费使用效益。四是加强科研固定资产使用效益的管理,建立科研仪器设备台账,提高各院系、各学科的科研仪器设备共享率,充分发挥科研固定资产的最大效益。
3.健全科研经费绩效评价体系。

学校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探索制定出比较完善的、合理的、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构建项目投入、预算执行、经费使用、产出效益等定量指标,运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技术效益等定性指标,并充分考虑不同类别科研项目的差异性给予不同权重,对科研项目经费绩效做出整体的全面的科学评价。同时,绩效评价结果与奖励机制相挂钩,真正不断激励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提高科研成果产出率和成果转化率,进一步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
4.进一步提高科研管理信息化水平。

学校科研、财务、资产、信息等多部门加强联动和协同,积极推进科研管理信息共享平台建设,进一步落实“数据多跑路,师生少跑腿”工作目标。完善科研项目立项、预算、经费入账、资产建账建卡、网上预约报账、信息查询等科研管理服务信息共享系统,有效解决科研经费“报销繁”等实际困难,进一步提高科研管理信息化水平。

5.建立科研项目信息公示制度。

建立科研项目信息公示制度,公开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及绩效情况,主动接受师生员工监督。出台科研信息公开公示管理办法,对科研信息公开的范围、内容、程序及方式等进行明确和规范。设立科研网站信息公开栏目,实时公开科研项目及经费有关信息,畅通监督渠道,充分发挥全校师生的监督作用。

6.建立科研财务助理和财务联络员制度。

科研项目组实施科研财务助理制度,细化科研财务助理聘用与管理细则,明确岗位设置、应聘条件、岗位职责、薪酬待遇、管理考核等内容,由项目组聘请科研财务助理,提供专业化服务,使科研人员从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同时,财务部门建立财务联络员制度,选聘财务业务骨干对口联系二级学院、科研项目组及科研财务助理,一方面宣传政策制度具体内容,解决专业业务问题,另一方面听取科研人员意见与建议,不断改进工作,提高服务水平。

7.做好宣传培训。

在学校门户网站设置专栏,定期更新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文件、政策解读、经验交流等内容,定期开展宣讲培训,帮助科研人员、科研财务助理和财务联络员熟悉和执行好国家和学校科研经费政策、制度。汇总修订和完善后的政策解读、各项财务知识解答等内容,编印“放管服”财会服务手册。开通财务微信公众号,定期将文件制度制作成要点清晰、通俗易懂的图片、图表和文字推送给全校师生。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等院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的主阵地,拥有一大批学术科技人才,具有得天独厚的科技优势,如何进一步修订、补充和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建立健全配套的监管机制,努力提高科研经费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发挥科研经费的最大效益是高校长期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