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2025年高级会计职称考试辅导高级会计实务常用公式大全

 
高级会计实务常用公式大全
2025 年高级会计师考试时间为 5 月 17 日,备考时间可谓是十分紧张,现在的你是不是还为《高级会
计实务》各种公式头疼,为了帮助辛苦备考高会的考生们节省精力,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听课、做题中去, 网校为大家整理了高会考试必备:《高级会计实务》公式大全,有了它,不论是学习、做题还是考试的时 候都会很方便,不用再反复翻资料,节省了很多时间!
第一章(无)
第二章 企业全面预算管理
预算目标的确定方法
(1)利润增长率法。

其中,g 为利润总额增长率
目标利润=上期利润总额×(1+利润总额增长率) (2)比例预算法。
①营业收入利润率。
目标利润=预计营业收入×测算的营业收入利润率 ②成本利润率。
目标利润=预计营业成本费用×核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
③投资报酬率。
目标利润=预计投资资本平均总额×核定的投资资本回报率 (3)上加法。
企业留存收益=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
净利润=本年新增留存收益÷(1-股利分配比率)=本年新增留存收益+股利分配额 目标利润=净利润÷(1-所得税税率)
(4)本量利分析法。
目标利润=边际贡献-固定成本=预计营业收入-变动成本-固定成本
=预计产品销售量×(单位产品售价-单位产品变动成本)-固定成本
第三章 (无)
第四章 企业投资、融资决策与集团资金管理


1.投资决策方法的相关公式
(1)非折现的回收期法。
回收期=现金净流量累计为正值前一年的年限+现金净流量累计为正值当年年初未收回投资额/该年 现金净流量
(2)净现值法(NPV)。
净现值=项目投产后未来现金净流量现值-原始投资额现值

式中:NPV 为净现值、CFt为各期的现金流量,r 为项目的折现率,t 为项目期数。
(3)内含报酬率法(IRR)。
内含报酬率指使项目未来现金净流量现值恰好与原始投资额现值相等的折现率。其计算公式为:


或表示为:

(4)修正的内含报酬率法(MIRR)。 方法一:

说明:投资成本的终值(以“1+修正的内含报酬率”折算)=报酬的终值(以“1+资本成本率”折 算)。
方法二:
MIRR =× (1+折现率) - 1
说明:投资成本的终值(以“1+修正的内含报酬率”折算)=报酬的终值(以“1+资本成本率”折 算)。
注:方法一与方法二原理相同,修正的内含报酬率与内含报酬率不同之处是在于投资成本在计算终值 时,一个是按资本成本率折算,一个是按内含报酬率折算,而报酬均按资本成本率折算终值与现值。


(5)现值指数法(PI)。
现值指数是项目投产后未来现金净流量现值与原始投资额现值之比。现值指数表示 1 元初始投资取得 的现值毛收益。

式中:r 为资本成本。
(6)会计收益率法(ARR)。
会计收益率是项目寿命期的预计年均收益额与项目原始投资额的百分比。
年均收益额
ARR= ×100%

2.投资决策方法的特殊应用——等额年金法
项目净现值
等额年金=
年金现值系数 3.营业现金流量
(1)根据现金流量的定义直接计算。
营业现金流量=营业收入-付现成本-所得税
(2)根据税后净利调整计算。 营业现金流量
=营业收入-付现成本-所得税 =税后净利+折旧
=营业收入×(1-税率)-付现成本×(1-税率)-折旧×(1-税率)+折旧
(3)根据所得税对收入和折旧的影响计算。
营业现金流量
=收入×(1-税率)-付现成本×(1-税率)+折旧×税率
=(收入-付现成本)×(1-税率)+折旧×税率
注:公式中的税率指的是企业所得税税率。 4.投资项目的风险调整相关公式
(1)确定当量法。

 

2025 年高级会计职称考试辅导 高级会计实务

确定当量法就是一种对项目相关现金流进行调整的方法。项目现金流的风险越大,约当系数越小,现 金流量的确定当量也就越小。可以用公式表示如下:

 

 

式中:at 为 t 年现金流量的确定当量系数,它在0~1之间;rF 为无风险利率。
(2)风险调整折现率法。
风险调整折现率时净现值的基本表达式为:


式中:RADRs 指风险调整后的折现率。 5.单一企业外部融资需要量
外部融资需要量
=满足企业增长所需的净增投资额-内部融资量
=(资产新增需要量-负债新增融资量)-预计销售收入×销售净利率×(1-现金股利支付率)
=(销售增长额×资产占销售百分比)-(负债占销售百分比×销售增长额)-[预计销售总额×销
售净利率×(1-现金股利支付率)]
=(A×S0 ×g)-(B×S0 ×g)-P×S0 ×(1+g) ×(1-d)
式中:A、B 分别为资产、负债项目占基期销售收入的百分比;S0 为基期销售收入额;g 为预测期的销
售增长率;P 为销售净利率;d 为现金股利支付率。
6.融资规划与企业增长率预测
(1)内部增长率。
外部融资需求=(A×S0 ×g)-[P×S0 ×(1+g) ×(1-d)]=0
g(内部增长率

g(内部增长率

其中:ROA 为公司总资产报酬率(即税后净利/总资产)。

第 4 页 / 共 11 页


(2)可持续增长率。
S0 ×(1+g) ×P×(1-d)+S0(1+g) ×P×(1-d) ×D/E=A×S0 ×g
g(可持续增长率 g(可持续增长率
式中:ROE 为净资产收益率(税后净利/所有者权益总额),其他字母含义不变。
7.企业融资方式决策 (1)配股。
配股除权价格
配股前股票市值 + 配股价格 × 配股数量 配股前股数 + 配股数量
配股前每股价格 + 配股价格 × 股份变动比例 1 + 股份变动比例
配股权价值= 一后股股新票股价所格需-
(2)可转换债券。
转换比率=
转换价值=转换比率×股票市价 赎回溢价=赎回价格-债券面值 8.企业资本结构决策与管理
(1)EBIT-EPS(或 ROE)无差别点分析法。
公司每股收益=(EBIT-利息) ×(1-所得税税率)/发行在外普通股股数

(2)资本成本比较分析法。
权益价值
公司价值(VL)=B(债务价值)+E(权益价值)


第五章 企业成本管理
1. 目标成本法
产品目标成本=产品竞争性市场价格—产品的必要利润 2.产品价值相关公式
V(价值)=F(功能)/C(成本) 3.隐性质量成本的计算公式
(1)乘数法。
全部外部损失成本=K×已计量外部损失成本
隐性质量成本=全部外部损失成本-已计量外部损失成本
其中:K 为乘数因子,根据经验估计确定。
(2)塔古奇损失函数法。 K=C/D2
其中:C 为上限或下限值对应的预期隐性质量成本;D 为上限或下限相对于目标值的偏离值。
L(Y)=K(Y-T)2
其中:K 为企业外部损失成本结构的比例函数;Y 为质量特性的实际值;T 为质量特性的目标值;L 为
隐性质量成本。
第六章 企业绩效管理
1.关键绩效指标的类型——结果类指标
(1)投资资本回报率。
投资资本回报率=息前税后利润÷投资资本平均余额× 100%
=(净利润+利息支出) ÷投资资本平均余额× 100%
税前利润×(1-所得税税率)+利息支出
投资资本平均余额

投资资本平均余额= 期初投资资本 期末投资资本

投资资本=有息债务+所有者(股东)权益
(2)净资产收益率。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 (3)经济增加值回报率。


经济增加值回报率=经济增加值/平均资本占用×100% (4)息税前利润。
息税前利润=税前利润+利息支出
(5)自由现金流量。
自由现金流量=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付现资本性支出
2.经济增加值
经济增加值=税后净营业利润-平均资本占用×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其中,税后净营业利润=税后净利润+利息费用+少数股东损益+商誉摊销+递延税项贷方余额的增
加+其他准备金余额的增加+资本化的研发费用(减去摊销额)
《中央企业负责人年度经营业绩考核实施方案》及《中央企业负责人经济增加值考核实施方案》中明
确了经济增加值的考核规则:
经济增加值=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成本
=税后净营业利润-调整后资本×平均资本成本率
税后净营业利润=净利润+(利息支出+研发开发费用调整项)×(1-25%)
调整后资本=平均所有者权益+平均带息负债-平均在建工程
平均资本成本率=债权资本成本率×平均带息负债×(1-25%)/(平均带息负债+平均所有者权益)
+股权资本成本率×平均所有者权益/(平均带息负债+平均所有者权益)
第七章 企业并购
1.并购收益、并购净收益
并购收益=并购后整体企业价值—并购前并购企业价值—并购前被并购企业价值
并购净收益=并购收益—并购溢价—并购费用
其中,并购溢价=并购价格—并购前被并购企业价值
2.并购价值评估方法——收益法
(1)预测未来的现金流量。
自由现金流量=(税后净营业利润+折旧及摊销)-(资本支出+营运资金增加额)
税后净营业利润=息税前利润×(1-所得税税率)
息税前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销售税金及附加-管理费用-销售费用
(2)选择合适的折现率。
rWACC = E /(E + D) × re + D /(E + D) × rd


式中:rWACC 为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D 为企业负债的市场价值;E 为企业权益的市场价值;re 为股 权资本成本;rd 为债务资本成本。
(3)预测企业价值。

式中:V 为企业价值;FCFt 为确定预测期内第 t 年的自由现金流量;rWACC 为加权平均资本成本;TV 为
预测期末的终值;n 为确定的预测期。
TV = FCFn+1/(rWACCg)= FCFn ×(1+ g) /(rWACCg)
式中:TV 为预测期末的终值;FCFn+1 为计算终值那一年的自由现金流量;FCFn 为预测期最后一年的自
由现金流量;rWACC 为加权平均资本成本;g 为计算终值那一年以后的自由现金流量年复利增长率。
3.并购价值评估方法——市场法 可比交易分析法。
支付价格/收益比= 并格
账面价值倍数=并格 市场价值倍数=
4.并购支付方式——股权支付方式 确定换股比例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1)每股净资产之比。
换股比例=被并购企业当前的每股净资产/并购企业当前的每股净资产
(2)每股收益之比。
换股比例=被并购企业当前的每股收益/并购企业当前的每股收益
(3)每股市价之比。
换股比例=被并购企业当前的每股市价/并购企业当前的每股市价
5.资产收购重组的所得税税务处理
(1)一般性税务处理
①受让企业非股权支付确认的所得或损失=非股权支付的公允价值-其计税基础 其中,计税基础=原股权的公允价值


②出让企业资产转让确认的所得或损失=被出让资产的公允价值-其计税基础 其中,计税基础=原股权的公允价值
(2)特殊性税务处理
①收购取得的转让企业资产计税基础=对应股权支付的转让企业的原资产计税基础+(对应非股权支 付的转让企业原资产的计税基础+转让企业确认的非股权支付对应的所得)=转让企业的原资产计税基础 +转让企业确认的非股权支付对应的所得
受让企业非股权支付确认的所得或损失=非股权支付的公允价值-其计税基础
②出让企业取得受让企业股权的计税基础=出让企业资产的原计税基础+非股权支付额对应的资产
转让所得-非股权支付的公允价值
非股权支付对应的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被转让资产的公允价值-被转让资产的计税基础)× (非股
权支付金额/被转让资产的公允价值)
6.股权收购重组的所得税税务处理 (1)一般性税务处理
①收购企业非股权支付确认的所得或损失=非股权支付的公允价值-其计税基础
【提示】收购企业应按公允价值确定被收购企业股权的计税基础
②被收购企业股东股权转让确认的所得或损失=被转让股权的公允价值-其计税基础
【提示】被收购企业对其取得的股权支付和非股权支付均应按公允价值确定计税基础。
(2)特殊性税务处理
①收购取得的被收购企业股权计税基础=对应股权支付的被收购企业的原股权计税基础+(对应非股 权支付的被收购企业股权的计税基础+被收购企业确认的非股权支付对应的所得)=被收购企业的原股权 计税基础+被收购企业确认的非股权支付对应的所得
收购企业非股权支付确认的所得或损失=非股权支付的公允价值-其计税基础
②被收购企业股东取得收购企业股权的计税基础=被收购企业股权的原计税基础+非股权支付额对
应的股权转让所得-非股权支付的公允价值
非股权支付对应的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被转让资产的公允价值-被转让资产的计税基础)× (非
股权支付金额÷被转让资产的公允价值) 7.合并重组的所得税税务处理
(1)一般性税务处理
①合并企业非股权支付确认的所得或损失=非股权支付的公允价值-其计税基础


【提示】合并企业应按公允价值确定接受被合并企业各项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
②被合并企业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被转让资产的公允价值-其计税基础
【提示】以被合并企业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作为计税基础,或者以合并企业的收购成本(公允价值 /对价)作为计税基础。
(2)特殊性税务处理
①取得的被合并企业资产计税基础=对应股权支付的被合并企业的原资产计税基础+(对应非股权支 付的被合并企业原资产的计税基础+被合并企业确认的非股权支付对应的所得)=被合并企业的原资产计 税基础+被合并企业确认的非股权支付对应的所得
非股权支付对应的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被转让资产的公允价值-被转让资产的计税基础)× (非股
权支付金额/被转让资产的公允价值)
②被合并企业股东取得合并企业股权的计税基础=被合并企业股东持有的被合并企业股权的原计税
基础+非股权支付额对应的资产转让所得-非股权支付的公允价值
被合并企业确认的非股权支付对应的所得=(被转让资产的公允价值-被转让资产的计税基础)× (非
股权支付金额÷被转让资产的公允价值) 8.并购业务中的个人所得税税务处理
应纳税所得额=个人取得的股权转让收入、违约金、补偿金、赔偿金及以其他名目收回款项合计数-
原实际出资额(投入额)及相关税费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20%
9.并购业务中的土地增值税税务处理
应纳税额=Σ (每级距的土地增值税×适用税率)
应纳税额=土地增值额×适用税率-扣除项目金额×速算扣除系数
公式中,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系数的确定取决于增值额与扣除项目金额的比率:
第八章 (无)
第九章 金融工具会计
股票期权费用计算公式
权益结算:当年确认费用=(授予总人数-累计已离职人数-预计离职人数) ×每人授予期权份数×
授予日公允价值×累计服务年限/预计服务年限-已确认费用
现金结算:当年确认费用=(授予总人数-累计已离职人数-预计离职人数) ×每人授予现金股票增 值权份数×负债日公允价值×累计服务年限/预计服务年限-已确认费用


第十章 (无)
第十一章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