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中的会计监督体制
湖南有色金属研究院副院长 刘懿
湖南有色金属研究院 刘炜莎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会计监督在各种经济活动中的作用越发显得重要,并且已经成为经济监督体制的核心。同时,国有企业的发展也对会计监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有效的会计监督体制,使其发挥应有作用,是我国目前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中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着重就完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中会计监督体制问题进行探讨,以求不断强化企业管理,保证会计监督权利的实施。
一、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和会计监督体制的基本内容
1.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基本内容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是公司股东、董事会、经营管理层和其他相关利益主体的权利、责任及其相互制衡的关系。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在内部的基本形式是:出资者退出生产经营过程,组成股东大会,行使企业的最高决策权,包括选聘资产经营者的决策权、对受托经营者的最终监督权;董事会作为股东大会的直接受托者,掌管公司法人财产所有权,负责公司重大的生产经营决策和对公司生产经营者执行董事会决策的监督;总经理及其班子负责执行董事会的各项决策及日常经营管理活动,监督下属严格按指令行事;监事会向股东大会负责,对公司董事会和总经理及其班子的行为进行监督。
以上四方面形成相互制衡的关系,维持着公司内部经营管理的顺利运行,而会计监督作为财务治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制度的重要内容。
2.会计监督体制的基本内容
会计监督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在利用真实的会计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正确地反映的同时,实现对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的监督;二是指对会计工作和会计行为本身的监督,即会计工作不仅要接受本企业内部有关部门的监督,还要接受来自其他各公司治理主体以及财政、国家审计等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督。
会计监督体制由单位内部监督、国家监督、社会监督三部分组成,对于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提高经济效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将起到重要的保证作用。其中,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是一个单位为了保护其资产的安全,保证其经营活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提高经营管理效率,控制风险等目的而在单位内部建立的一系列管理方式;国家监督是指财政、审计、税务等政府机关代表国家对各单位财务会计工作进行的监督,是我国经济监督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单位内部监督起互补作用。
3.会计监督对于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作用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成败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而会计监督对国有企业公司治理起着重大作用,表现在:一是会计监督是国有企业迈向现代国有公司的重要保证;二是会计监督是国有公司内部运作管理的重要工具;三是会计监督是建立现代国有企业制度、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神经中枢。
4.加强会计监督与完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关系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外部所有者对其资源的代理人——经营者绩效进行监督和控制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对国有企业公司治理要依靠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会计监督在这一整套治理中充当信息提供者的角色,会计监督与国有企业公司治理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好坏会,直接影响着会计信息的质量,会计信息的质量也会对公司治理的成败构成约束。
二、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中会计监督体制的现状
1.现行会计监督体制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会计监督职能伴随着会计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我国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经济生活逐步与国际接轨,会计监督体制逐渐建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现阶段也还存在着不足。目前,一些部门和单位受局部利益或个人利益的驱动,尤其在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中,会计工作违规违纪、弄虚作假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会计工作秩序混乱,严重影响了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社会公众的利益。同时,也阻碍了国家宏观调控和管理的正常进行;另一方面,会计工作中有些概念混淆,致使工作开展不利。因此,强化国有企业在治理中的会计监督职能,切实做好会计监督工作是当务之急。
2.现行会计监督体制存在问题的原因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中现行会计监督不力,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国会计监督法律约束体制不全,使得会计不能有效地行使其监督职能,导致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中会计监督不力;其次,国有企业公司管理体制不全,内部控制制度失调;再次,国有企业单位负责人的约束体制不全,阻碍了会计的有效监督;最后,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职业道德观念有待加强。
三、完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中会计监督体制的对策
1.会计监督体制的重新构造
会计监督的层次结构、空间结构就是针对监督的不同层次、不同主体而言的。重构后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中的会计监督体制,如图1所示。
2.健全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中会计监督体制的对策措施
我国现已加入WTO,会计工作与国际接轨力度将会加强。因此,要防范经济转轨过程中出现的上述种种弊端,以及国有企业在公司治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力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会计监督:一是加快法律体系建设,加强违法处罚力度,为会计监督的有效实施提供法律保障;二是形成国有企业自觉、自律的内部会计监督机制;三是以会计委派制为契机,构建国有企业事中会计监督机制;四是构建国有企业事后会计监督机制;五是明确会计责任主体,加强单位负责人在会计监督中的责任。另外,舆论监督的威慑作用也是不可缺少的,需要不断加大。
四、完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进一步加强会计监督体制
1.会计监督的实质是增加“透明度”
进行“会计委派制”、“委派财务总监”的实质就是增加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中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其具体做法就是建立“标准数据系统”,通过计算机智能系统,将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中会计活动产生的会计数据与审计智能系统对接。
2.进行会计监督的前提是建立规范的“内控制度”
现代国有企业制度是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主流方向。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当务之急是建立“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委派财务总监就是针对目前公司制监事会乏力而提出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
3.会计监督的根本落脚点是“人”
我国国有国有企业的情况十分复杂,其中关键的一点是“人”的问题。
应根据“授权批准控制”制度,改革我国国有企业的用人制度,应将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中会计监督制度与国有企业激励机制相结合,使国有企业负责人、中层管理人员、基层干部和国有企业员工都自觉地接受会计监督。
4.会计监督应与国有企业目标相联系
国有企业的目标是生存、发展和获利。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决定了国有企业的财务目标,国有企业财务目标影响着管理阶层对会计监督重视程度。为解决我国会计监督不力的现实国情,必须系统整合国有企业管理子系统,将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中会计监督寓于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系统之中。
5.会计监督应走“群众监督”路线
由于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利益关系和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国有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往往会失去其应有的作用,会计人员出于种种利益考虑,往往会同流合污,更何况《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取消了连带责任。
而“群众监督”是我国长期以来行之有效的一种监督形式,俗话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许多大案、要案的最初线索基本上是群众举报的。
五、总结
从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变化发展的趋势看,进一步完善国有公司财务监督体制,是一个不断深化改革的过程。这个过程不可能在短期内完结,只能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和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延展,并需要不断解决新的问题。同时,国有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也使会计行业面临严峻的挑战和激烈的竞争,但也有很大的发展机会与空间。会计监督必须引起国家和会计学界的高度重视,避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改革开放过程中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大量流失。同时,要加大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通过一个阶段的法律的强制性被动执行,最终变成被监督者的自觉行动,真正落实会计监督的权利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