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总监制在现代产权制度中发挥制衡作用
目前,我国一些国有企业建立财务总监制的直接动因是来自企业中存在的会计信息失真、国有资产流失、财务收支混乱等问题。这些问题与企业财务工作密切相关,因此,如何发挥和完善财务约束机制,就成为国有资产所有者主动或被动考虑的首要问题。财务总监制是顺应时代潮流而产生的一种财务监督机制,正确认识和理解财务总监制,是财务总监制得以良好运行的基础和保障,也是实际工作的客观要求。基于此,本文拟从产权经济学角度对国有企业财务总监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 一、产权是连接会计与受托责任之间关系的桥梁和纽带产权是主体拥有的对物和对象的最高的、排他的占有权,包括以所有权为主的物权、债权和知识产权等,其内涵可分为资本权、占有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等。产权可以将产权分为原始产权和法人产权,是由财产所有权派生出来的权利。原始产权是出资者在企业法人存续期间享有的与其出资份额相对应的资产收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的权利;法人财产权是企业法人依法对企业资产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会计与产权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经济主体的所有者向经营者让渡财产使用权而产生了受托责任,而产权是联结会计与受托责任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会计受托的对象是各产权主体,现代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是严格遵守制衡机制的产权关系,即法人治理结构。在这一结构中所体现的所有者、经营者各方构成的相互制衡的产权关系。在这种产权制度结构中,会计信息成为委托人对代理人进行控制的重要工具。 二、国有企业产权现状的经济学分析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根本特征,也是企业改革的基本目标。但从实现情况看,在“两权”关系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所有者主体缺位和经营者行为失控。在目前国有企业和国家控股企业中,资本所有者代表机构的职能分别由不同的政府行政机构行使。许多行政机构对企业发号施令,而任何一个机构都不对决策后果负责,各项权能被不同的部门分割,实际上是架空了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割裂了在现代产权制度下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相互关系。因此,国有企业产权的现状会产生如下现象:1.内部人控制。因为会计信息具有经济学上外部性的一般特征,会计信息既可能给会计信息使用者带来利益,也可能给会计信息使用者带来损失。由于经营者和所有者的利益目标不一致,一般情况下,所有者的目标是单一的,是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而经营者的目标是多元化的,是追求尽可能多的薪水、奖金、闲暇和荣誉等。在目前国有企业所有者主体缺位的情况下,企业完全由厂长控制,即形成所谓内部人控制。这必然会导致经营者放弃所有者的利益而追求其自身效益最大化。2.企业不能从会计信息的提供中补偿所耗费的信息生产成本。所有者及有关外界关系人均可免费获取会计信息,因此,企业最多只会提供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这一点的信息量。在目前国有企业产权的状况下,无法对这一现象进行约束和改变,虽然企业经营者对信息的披露只是举手之劳,成本低廉,但他却只从满足其自身价值出发,而不考虑社会的总价值,这必然会对企业所有者及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诸多不良影响。3.内部人的败德行为。会计信息具有不对称信息的特征,由于企业的会计信息是由代理人单方面提供的,而会计信息的利用者是多方面的。同时,由于代理人和委托人利益目标的不一致,代理人经常会利用其信息优势,采取机会主义的行为谋求个人效用最大化而背离委托人的利益,如道德危机、逆向选择等。因此,目前国有企业产权状况就成为经营者败德行为产生的温床。为减少或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使所有者和经营者的目标尽可能地保持一致,所有者设计了各种各样的激励方案,试图以此来缩小两者之间的效用差异。因此,设立一套较为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实行一种有效的所有权监督制度,激励并约束企业经营者为所有者谋取最大利益。 三、国有企业财务总监制是现代产权制度的客观要求现代企业产权理论认为,企业独立享有自主经营权并不意味着对所有者行使所有权监督的排斥,而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所有者监督不能仅停留在审阅企业的财务报告、考核经营业绩等事后监督上,而应是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和财务收支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所有者对经营者具有终极的监督权利,经营者的任何。